苜蓿尾孢葉斑病又稱夏季黑莖病,我國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甘肅、新疆、貴州、江蘇、廣東等省有發(fā)生,常與其他莖葉病害混合發(fā)生。
癥狀葉片上先出現(xiàn)小的褐色斑點,以后擴大成具不規(guī)則邊緣的大斑,直徑26mm,外圍常呈黃色。孢子產(chǎn)生時病斑變成銀灰褐色。葉部的病斑出現(xiàn)在莖部癥狀之前。一片小葉可出現(xiàn)2-3個病斑,并在幾天內(nèi)脫落。由下部葉片逐漸向上脫落,是本病最明顯的癥狀。莖部感染出現(xiàn)紅褐色至巧克力色的長形病斑,病斑擴大并互相匯合直到大部分莖變色。侵染的菌絲不穿透厚壁組織的維管束鞘,病斑被限制在皮層。
病原cercosporamedicaginisell.etev.稱苜蓿尾孢,屬半只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3-12個束生,半透明至淡欖褐色,有隔膜1-6個。第一個分生孢子由分生孢子梗頂端產(chǎn)生,脫落后在梗上留下明顯的痕,以后的分生孢子由痕的下方長出,孢子梗同時繼續(xù)生長,使孢子梗呈屈膝狀,是該屬的特征。分生孢子無色透明,直或微彎,圓柱形至針形,基部稍寬向上漸窄,有不明顯的多個分隔,大小40-205mm×2-4mm。在濕度較低情況形成的孢子較短,在高濕條件下形成的孢子較長。
發(fā)病特點病原菌以菌絲在病莖上越冬,次年遇溫暖潮濕(溫度達24-28℃,相對濕度接近100%)的條件,產(chǎn)生大量分生孢子。當植株高達10cm以上,并形成稠密冠層,其下部葉片間常有上述情況出現(xiàn)。持續(xù)近100%相對濕度,不僅對大量孢子產(chǎn)生是必需的,對孢子發(fā)芽和侵入也是必需的。分生孢子在葉和莖上產(chǎn)生,借風、雨傳播。病菌發(fā)育適溫為24-28℃。在感病品種上,侵染后96小時內(nèi),病斑便可出現(xiàn)。接種后5天內(nèi),子座在氣孔下室或表皮和柵欄或海綿狀的薄壁組織間形成,分生孢子梗從這些子座上通過病斑中部的氣孔或直接通過表皮長出。通常第二三茬牧草發(fā)病較重。偶而種子帶菌,但不是主要傳播方式。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
(2)加強草地管理。
與禾本科牧草混播,可明顯降低發(fā)病率;留種草地應寬行條播;冬季燃燒病殘株體,減少次春初侵染菌源;提早刈割,以減輕下茬草的病害程度。
(3)種子處理。
播種前認真進行種子的清潔去雜工作,或用菲醌(種子重量的0.3%)或福美雙拌種。
(4)藥劑防治。
科研地、種子田等,必要時可用以下藥劑定期(7-10天一次)噴施保護,可用70%代森錳600倍液,75%百菌清500-600倍液,50%苯來特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40%滅菌威(多硫膠懸液)800倍液,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