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喝茶有幾千年的歷史,很多茶友喝普洱茶一般是用蓋碗或是紫砂壺進行沖泡,使用不同的茶具泡不同的茶,同時也講究不同的沖泡方法。但很多茶友應該不知道,現(xiàn)代人采用的泡茶方法只是古代的一種泡茶方法而已(沿用宋元),還有其他幾種失傳已久的泡茶方法你不一定了解,筆者搜羅了網(wǎng)絡上的資料結(jié)合自己的語言分享一下。
中國古代飲茶始于西漢,西漢以來,茶的烹飲方法不斷發(fā)展變化,簡單來分,從西漢至今,有煮茶、煎茶、點茶、撮泡法四種烹飲方法。
一、煮茶法
1、唐宋時代通行煮茶,方法是先把茶葉碾成碎末,制成茶團,飲用時把茶搗碎,加入蔥、姜、桔子皮、薄荷、棗和鹽等調(diào)料一起煎煮。
2、還有把茶葉碾成碎末,羅細,然后沖水將茶末調(diào)成糊狀喝下,因而叫做“吃茶”。
3、煮茶的方法,不但用起來麻煩,喝起來也沒有茶葉的本味,宋元以后,改煮茶為泡茶,而且不加入調(diào)料,人民嘗到了茶的清香,明清以后,盛行泡茶,而且喜歡飲蓋碗茶。
二、煎茶法
1、唐代至南宋末年流行,團餅茶經(jīng)過灸、碾、羅等工序,成細微粒的茶末,再根據(jù)水的煮沸程度(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鍋邊緣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在二沸時投茶煮,然后分飲。
2、具體過程就是:當鍋內(nèi)的水煮到出現(xiàn)魚眼大的氣泡,并微有沸水聲時,是第“一沸”,這時要根據(jù)水的多少加入適量的鹽調(diào)味,嘗嘗水的味道。
3、 當水煮到鍋的邊緣出現(xiàn)連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時候,是“二沸”,這時需舀出一瓢開水,用竹夾在水中攪動使之形成水渦,再用量茶小勺取適量的茶末投入水渦中心。待水面波浪翻滾時,是“三沸”,這時將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鍋內(nèi),使開水停止沸騰。此時,鍋內(nèi)茶湯表面即生成厚厚沫餑,但需及時將茶沫上形成的一層黑水膜去掉,因為它會影響茶湯的味道。然后再將茶湯均勻地舀入三個或者是五個茶盞中,而每盞的茶沫要均勻,陸羽認為茶湯的精華就是這茶湯上面的沫餑。
4、煎茶法的主要程序:備器、選水、取火、侯湯、炙茶、碾茶、羅茶、煎茶(投茶、攪拌)、酌茶。與煮茶法不同之處:煮茶法中茶投冷、熱水皆可,需經(jīng)較長時間的煮熬;煎茶法只是在水二沸時投入“茶末”煮。
中國古代采用的泡茶方式
三、點茶法
1、使用地爐點茶時,三炭更是別有一番情趣。
2、具體做法是:首先清理好地爐內(nèi)部并撒好濕灰后,將三根圓形短炭作為底火放進爐底。
3、一應準備工作結(jié)束后,將客人迎進茶室。在開始第一次添炭時,底火炭身周圍剛好披上一層薄薄的灰時添炭最佳,若底火火勢太弱,連地爐本身都未能烘暖,這會顯得主人太冷淡,缺乏對客人的體貼之心。
4、反之,若底火火勢太強,第一次添炭時,底火炭都要燃盡了,這不但缺乏境界,亦不利于恰到好處地調(diào)節(jié)水溫。所以,底火的準備工作比添炭的做法要難。
四、撮泡法
1、火候,泡茶之水要以猛火急煮。煮水應選堅木炭,切忌用木性未盡尚有余煙的,“煙氣入湯,湯必無用”。煮水時,先燒紅木炭,“既紅之后,乃授水器,仍急扇之,愈速愈妙,毋令停手。停過之湯,寧棄再煮”。
2、選具,泡茶的壺杯以瓷器或紫砂為宜。茶壺主張小,“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于散漫。大約及半升,是為適可。獨自斟酌,愈小愈佳”。
3、蕩滌,泡茶所用湯銚壺杯要干凈清潔。“每日晨起,必以沸湯蕩滌,用極熟黃麻巾向內(nèi)拭干,以竹編架,覆而庋之燥處,烹時隨意取用。修事既畢,湯銚拭去余瀝,仍覆原處。”放置茶具的桌案也必須干凈無異味,“案上漆氣食氣,皆能敗茶”。
4、烹點,泡茶時,“先握茶手中,俟湯既入壺,隨手投茶湯,以蓋覆定。三呼吸時,次滿傾盂內(nèi),重投壺內(nèi),用以動蕩香韻,兼色不沉滯。更三呼吸頃,以定其浮薄。然后瀉以供客。則乳嫩清滑,馥郁鼻端投”。次序應是:先稱量茶葉,待水燒滾后,即投茶于壺中,隨手注水于壺,先注少量水,以溫潤茶葉,然后再注滿。第二次注水要“重投”即高沖,以加大水的沖擊力。
5、飲,細嫩綠茶一般沖泡三次。“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第三巡茶如不喝,可以留著,飯后供嗽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