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今年武夷山春茶上市,新茶香氣清新,口感刺激,吸引了眾多巖茶茶客品新嘗新。但老喝巖茶的人不為所動,對于新茶,會去嘗嘗鮮。平日里喝茶則對是否當年茶不是那么在意,甚至點名要喝去年的、往年產的,使得“巖茶為什么要隔年喝”這個話題在新老茶客中間又熱了起來。
事實上,早在清代中葉,文人周亮工就在《閩茶曲十首》中的一首里,回答了這個問題。周亮工寫到:“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難除莫近唇。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指出谷雨前后采摘的茶葉雖好,但火氣難除,不宜馬上就喝。巖茶經過貯存,去了火氣,滋味更醇、價格倍增,因此家家戶戶都以儲存陳茶為榮。這段描述不僅點出了新茶火氣難除、需要陳化的現(xiàn)象,而且也反映出早在清代中葉,武夷山茶人就有了儲藏陳茶的習慣。
明末清初,武夷山開始出現(xiàn)烏龍茶制作巖茶的工藝。這種工藝既晾又搖,既烘又焙,十分繁復,是所有茶類中最高超的制作方式。其中,殺青需要240°以上的高溫,烘干需要120°以上的高溫,后期的炭焙一次火,就要7到10個小時,新茶火氣大也就在所難免了。
新茶為什么不宜馬上喝?除卻火氣大以外,還有口感因素。新茶火煙味大,偏堿性,植物酸含量高,有一定的刺激性,喝多了胃就受不了,口感比之陳茶也稍遜色。經過一段時間存放后,火煙味退除,茶性轉溫和,茶香更顯、茶味更足,口感也更好了。一般說,新人喝新茶,老人喝老茶;新人喝茶火功輕,老人喝茶火功高;新人喜香氣,老人重味道。這里新人指的是接觸巖茶不久的人,老人指的是常年喝巖茶的人。
那么,巖茶是否越陳越好?這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可以肯定的是,并非所有巖茶都適合長時間存放。一般來說,武夷山新茶上市在中秋之前。從春茶制作到上市,這期間茶葉焙火次數(shù)越少,茶葉含水量就越高;焙火次數(shù)越多,茶葉含水量就越低。含水量高,意味著茶葉容易返青,這樣的茶就不適合長期存放了。中輕火的茶存放一到兩年就要喝了,再放下去,茶葉可能返青,滋味不僅不如從前,還會有一定的雜味。而中足火功的茶則適合長期存放,但也要注意防止茶葉與空氣接觸后形成返青。新茶焙一次往往達不到標準含水量,三五個月后會進行一次復焙。如果要長期存放,則視情況再次復焙。茶葉耐存放還要看山場,好的山場產的茶葉就耐焙耐放,反之山場越差,茶葉也就越不耐焙、不耐放。
事實上,炭焙確實給巖茶帶來了神奇的變化,不僅對消除茶湯里水分雜味有作用,而且可以讓茶保持香氣,使之巖韻更加明顯。100公斤的巖茶,經過一次焙火,重量因水分揮發(fā)和碎末會下降5到7公斤。隨著焙火的次數(shù)越多,茶葉的重量都有一定的損耗,火功也就更高。因為炭焙耗費較大,茶人們對好的茶葉才舍得多次焙火,但也不是說火功越高,茶就越好。
現(xiàn)在,國標制定的武夷巖茶含水量是3%以下。這個標準的制定,某種意義上說,對延長巖茶的保質期是有積極意義的。達到國標含水量的巖茶,用內膜復合袋密封保存,可以放置五年以上,但要注意避光、防潮,不能放在溫度過高的地方,比如汽車的后備箱等。
巖茶耐泡耐儲存的特點,與烘焙技藝有直接的關系?,F(xiàn)在,喜歡陳茶除了“老茶鬼”之外,越來越多的喝茶人喜愛“隔年陳”,蓋因巖茶久存后茶味凸顯、滋味厚重,并且沒有新茶的刺激性,對人體有益,適合一日多次品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