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茶樹都有自己的遺傳密碼,在開水沖泡之前,這些密碼通通被隱藏在烏黑干枯的葉片之中。但是現(xiàn)在,葉片張開,我們可以看到葉片的大小,形狀、可以看出葉脈的走向,看出葉片邊緣的鋸齒。這些細節(jié),就反映了茶樹的品種。
臺地茶葉面薄弱,如薄紙易折;泡湯之后無力恢復彈性,甚至多次沖泡也不能展開,葉子愈薄當然愈差。
大樹茶葉面豐厚堅韌,豐厚是因為大樹茶的葉層的柵狀組織比臺地茶厚實;堅韌是因為大樹茶較好的生長環(huán)境造成。
葉底還可以告訴茶葉片采摘時的老嫩程度。
葉底大而發(fā)硬,則葉片偏老,葉底小而柔軟,則葉片柔嫩。
葉底可以告訴我們這泡茶的發(fā)酵程度。
通過葉底的色澤深淺可以判斷,其發(fā)酵程度以及發(fā)酵工藝技術。褐片葉,碳化葉,青葉,泛紅、泛青的若全有,或者部分有,代表發(fā)酵不一致,水分不一致,或是原料混雜,或是潮水不均,或是翻堆馬虎等等,反正就是技術有問題,內質口感之類的不要指望,遠離!
有些較老的葉子,葉面破裂,葉脈一根根分離,有如將干葉子長期泡在水中那種碎爛的樣子。但是,有些熟茶若渥堆時間不長,發(fā)酵程度不重,葉底也會非常接近生茶葉底。
反之,也有些生茶在制作程序中,譬如茶菁揉捻后,無法立即干燥,延誤了較長時間,葉底也會呈現(xiàn)深褐色,湯色也會比較濃而暗,跟只是輕度發(fā)酵匯堆過的熟茶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