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盛產名茶,因生長在山的巖縫中,所以得名-武夷巖茶,而武夷巖茶中,近期最受推崇的當數(shù)肉桂。武夷肉桂以山場來劃分命名,本質上都是因為不同山場的,土壤類型、日照、溫濕度、植被環(huán)境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風味各異的巖茶品類。
說肉桂是巖茶,興許還有人不懂,但說到大紅袍,各個都恍然大悟,一臉“哦~我懂了”的感覺。這樣一來,肉桂和大紅袍之間,少不了被比較。時常會有茶友問:外觀黑黢黢的巖茶,看起來都一樣
要如何區(qū)分這是大紅袍還是肉桂?
如何區(qū)分大紅袍、肉桂,這是門學問,要區(qū)分大紅袍與肉桂,我們首先要了解二者的特點。立足于二者的特色,方可準確區(qū)分它們的區(qū)別。
大紅袍
無性系。灌木型,小葉類,晚生種。
在名叢中,大紅袍聲望最高,傳說頗多,被尊為神物和茶王,各種有關大紅袍的描述和記載也不少,譽滿中外。大紅袍作為武夷山傳統(tǒng)五大名叢之首。原產九龍窠,相傳清代已有大紅袍茶名。
好的大紅袍兼具“活、甘、清、香”。
干茶條索壯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后湯色橙黃明亮,兼具鮮爽度和活力,茶韻更有變化感。品質香幽而奇,味醇而清,回味甘爽,令人怡情悅性。
“巖韻”顯,香味獨特,是武夷巖茶之珍品。與其他名叢相比,大紅袍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生產工藝要求特殊嚴格,從采摘到烘焙,一道道工藝的精密,有條不紊,都是茶農對茶葉的深情。
肉桂
無性系。灌木型,中葉類,晚生種。
已有100多年栽培歷史,1985年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省級品種,現(xiàn)已成為武夷山主栽茶葉品種之一,省內外多有引種。
春茶適採期5月上旬,制烏龍茶,品質優(yōu),條索緊實,色澤烏潤砂綠,紅點明,香氣濃郁辛銳似桂皮香,滋味醇厚甘爽,“巖韻”顯。
目前肉桂種植面積在逐漸擴大,各大山場均有種植。
其中以正巖山場肉桂呼聲最高。牛欄坑、慧苑坑、悟源澗、馬頭巖等地的肉桂,叫好又叫座。
但從大紅袍和肉桂概述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種茶,差距挺大。在日常買茶時,我們只要抓住二者的香氣與口感,便可準確區(qū)分。
大紅袍與肉桂的香氣差異
區(qū)分大紅袍和肉桂,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從香氣入手。兩種不同的品種,氣味截然不同。
大紅袍香氣特點:綜合型,常見為花香、果香。
大紅袍的花香、果香,主要受發(fā)酵程度影響。發(fā)酵輕,容易出現(xiàn)花香。重發(fā)酵,則容易出現(xiàn)果香。
肉桂香氣特點:桂皮香
桂皮香,是肉桂的最大特色,可以說這是它最為行之有效的鑒別方式。不論發(fā)酵程度高低,都會有桂皮香。
時而,有桂皮香的同時,會有花香;時而在桂皮香后,尾隨著果香、花果香。但不管如何變化,必定會有桂皮香,這是品種香氣特征。故而,小茶覺得,判斷大紅袍和肉桂,香氣最為直觀。
大紅袍與肉桂的滋味差別
香氣的不同,只是其一。我們還可以進一步通過湯水判斷二者的差異。
大紅袍的湯水,依舊保持著綜合性,茶湯中規(guī)中矩,不會有過多的起伏變化。湯水醇、厚、香、回甘顯。入口,湯甜水潤,花香落水。大紅袍的茶湯,更為溫潤、內斂、渾厚、端莊,平和而穩(wěn)重。
而肉桂,則更加有個性,湯水里更有勁道,暗藏著一股力道。
這股獨特的力道,來自于肉桂的品種特色。肉桂的湯水中,有辛辣感,或深或淺。
入口,首先感知到的,是桂皮香的問候,辛、銳、悠長。用舌尖輕觸茶湯,桂皮香奔騰而來,洶涌澎湃。咽下后,喉嚨處會有涼意生出,似花椒入口后的感覺,清清涼涼,有微微辣意。
大紅袍與肉桂的湯,一個溫婉,一個個性,對比著喝,個性凸顯。
大紅袍與肉桂,是巖茶圈的常青樹。大紅袍,是武夷山巖茶的佼佼者。肉桂,是武夷山巖茶的當紅明星。
經典流傳與時下熱門的相互碰撞,注定會有不一樣的煙火,但各有特色千秋,沒有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