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剛剛好的溫暖,竹絲扣瓷!
一根竹,破成千絲,扣住一杯瓷。竹絲扣瓷,又名瓷胎竹編,是四川成都地區(qū)獨有的漢族傳統(tǒng)手工藝品。竹絲扣瓷起源于清代中葉,以景德鎮(zhèn)名瓷作內(nèi)胎,外用細如發(fā)的竹絲,精巧編織,依胎成型,緊扣瓷器,編好的成品色澤雅致,清新自然。
因工藝復雜、制作考究,當時僅作為皇室貢品專用。竹絲扣瓷編制技藝采用疏密相間,疏中有細,細中有粗的密編,所有接頭之處都做到藏而不露,渾然一體。
其圖案花色既有竹絲本色,也有增飾的別色花紋,如豐富多彩的幾何圖案、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圖樣。竹絲扣瓷工藝品不松不裂,不受蟲蛀,只要注意防潮,經(jīng)久耐用。在這一杯的溫暖中,匠人的用心最是良苦。
竹絲扣瓷制作過程極為復雜,首先是取材上,要選擇兩至三年生光滑無斑的上等慈竹。
經(jīng)驗豐富的師傅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做竹絲扣瓷的好料,看竹節(jié)上的竹毛是朝上還是朝下生長就能分辨哪些是苦竹哪些是甜竹,而苦竹更適合做竹編。其中挺拔,竹節(jié)長的則是上等。
之后依次進行刮青、晾置、烤色三重工藝。刮青要在竹子表面水分充足的時候進行,刮掉青色的膠質(zhì)層,露出白竹胎。
然后依著竹筒的圓心,將竹子分成等寬的竹片,分完塊再分篾。削下的竹篾要再用刀刮十幾遍至薄透才算完。
竹篾干透后根據(jù)需要進行烤色,之后用自制的工具按在竹篾上一根一根抽絲。
百斤竹八兩絲,這是竹絲扣瓷這個行當?shù)睦显?,可見竹編原料的金貴。
接下來就是編織了,匠人手握潔白光滑的景德鎮(zhèn)瓷,小心翼翼地用竹絲一層層編織。
起底、翻底、翻頂、瑣口……按照一道道工序編織下來,一件精美的竹編工藝品就算完成了。
整個過程中,全憑匠人一雙手和一把刀。匠人把生命融入到密密的竹編了,纖細輕巧的竹絲,與瓷胎完美融合,也如同有了生命般。自然的竹絲,清冷的瓷器,他們的相遇使一杯茶不會太燙,給你一份剛剛好的溫暖。在第五集《人間生草木》中,就演繹了一段竹絲扣瓷。
西雙版納基諾族的“涼拌茶”
吃茶的習俗,源自中國古代食茶法的延續(xù)。居住在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基諾山的基諾族,他們從古至今都在用鮮嫩茶葉制作涼拌茶當菜食用。
這種古老的涼拌食茶法,被基諾族稱為“拉拔批皮”。涼拌茶的吃法有三:
其一是將茶樹鮮葉揉軟搓細放入大碗中,配以油鹽以及黃果葉、辣椒、大蒜、酸筍、酸螞蟻、白生,加礦泉水攪拌均勻即食;
其二是舂吃,把揉制好的茶味加入野菜佐料后,放進竹制舂槽內(nèi)搗細而食;
其三是將揉制好的茶葉用蘸水或剁生蘸著食用,這種菜肴在辛、酸、辣、咸、苦中透出一股子誘人的鮮香,甘甜,香醇柔潤、美味可口。
基諾族涼拌茶的習俗據(jù)說已經(jīng)有上千年的歷史,但實際上的歷史可能還要久遠得多,因為它保存了人類早期以茶為食的古老習俗,是早期茶飲風俗里以茶為食、以茶為藥、茶亦食亦藥的活證據(jù)。
中國是茶的發(fā)源地,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上,茶葉,扮演者舉足輕重的角色。它橫貫中華,跨越古今,歷經(jīng)歲月洗禮卻愈發(fā)歷久彌新。
茶,生于草木間,茶馬古道上是前人的腳步與夢想,后人的足跡與希望。司空見慣的生活里,掩藏著重大的細節(jié),竹絲扣瓷的編制、茶化石的秘密、涼拌茶的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