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2111-2008《地理標志產品 普洱茶》國家標準規(guī)定普洱茶原料是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什么用曬青毛茶作為普洱茶原料?曬青毛茶作為普洱茶原料對普洱茶后期陳化“越陳越香”有什么作用?盡管國標已做了明確規(guī)定,但仍有很多茶葉愛好者或消費者對此問題存在疑惑,下面就此問題,談一點我自己的粗淺看法,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啟迪和幫助。
一、歷史的傳承
普洱茶是云南歷史傳統(tǒng)名茶。它誕生于蠻夷之地,許多土著少數(shù)民族只有語言而無文字,因此現(xiàn)在我們很難定論普洱茶最早產于何時。不過,我們透過諸如基諾族、佤族等云南少數(shù)民族有關孔明與茶的傳說,可以推斷普洱茶歷史應不晚于三國時期,其貿易始于唐,聞名于明,極盛于清。普洱茶的發(fā)展是云南當?shù)厣贁?shù)民族對當?shù)夭铇滟Y源發(fā)現(xiàn)利用及與巴蜀、中原茶葉加工技術影響推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工藝演變過程,大致可分以下幾個階段:散收無采造法階段;普洱餅茶階段;普洱茶自然陳化工藝階段;現(xiàn)代人工渥堆陳化普洱茶工藝階段。散收無采造法階段的普洱茶實際就是曬青毛茶,鮮葉經曬青、揉捻工序直接曬干成毛茶。到了明萬歷年間,謝肇制《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可見,明朝云南已將曬青毛茶蒸而成團,成普洱團餅茶,并通過茶馬古道將茶葉長途運往西藏、南亞及中原地區(qū),并形成自然陳化普洱茶。到了現(xiàn)代,以曬青茶為原料經過人工握堆、快速醇化,形成人工渥堆普洱茶。當然隨著社會及經濟的發(fā)展曬青茶的加工工藝也在不斷演變。
二、曬青茶工藝的演變
《神農本草經》記載:“苦茶——生益州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采干。”這里談到“采干”,但采后如何干法,未加說明。按當時的生產條件,曬干或風干是當時最簡單直接的干燥方式,這就出現(xiàn)茶葉最原始加工方法:采鮮葉曬干貯藏,形成原始茶類——曬千茶。
唐朝樊綽的《云南志-云南管內物產-卷七》:“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由此可見,當時云南少數(shù)民族對茶的利用制作方法較為簡單,類似于原始曬干茶。這種傳統(tǒng)曬青茶制作技術一直被傳承沿用至今。但就是這看似原始、傳統(tǒng)、簡單的毛茶制作技術保證了普洱茶的后發(fā)酵,形成了普洱茶獨特的品質特點“越陳越香”。
茶農把采來的鮮葉倒在竹席上攤曬。陽光下,鮮葉漫慢萎凋、慢慢變色,偶爾茶農將茶葉翻一番,簡單揉一揉。雨天來了,將鮮葉架在火塘上熏烘干。這種方法制作的茶,青草氣較重,揉捻較輕,口感較淡,后來用鍋炒殺青祛除青草氣,顯清香。李拂一《佛海茶業(yè)概況》(勐海縣文史資料第一集1939年): “勐海茶葉制茶,計分初制、再制兩次手續(xù)。土民及茶農將茶葉采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于竹席上反復搓揉成條,曬干或晾干即得,是為初制”。到了現(xiàn)代,隨著制茶機械工業(yè)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機械殺青、揉捻的制茶工藝。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歷史時期,曬青茶制作工藝變化。
原始曬青茶:鮮葉——日曬殺青——輕揉捻——曬干或熏干
近代曬青茶:鮮葉——鍋炒殺青——較重揉捻——曬干或晾熏千
現(xiàn)代曬青茶:鮮葉——機械殺青——較重揉捻——渥黃(揉捻葉薄攤過程)——曬干或晾干
三、曬青茶工藝特點及其與普洱茶品質形成的關系
普洱茶的越陳越香是緩慢酶促氧化及微生物活動的結果。曬青茶無論傳統(tǒng)或現(xiàn)代工藝基本都傳承了輕殺青、較重揉捻、曬干或陰雨天低溫烘制半干的特點。
輕殺青(要求:殺勻、殺透)既祛除了茶樹鮮葉低沸點青草氣,又保留了部分酶活性;促使少部分葉緣或葉梗出現(xiàn)紅變,易使曬青茶出現(xiàn)花香和清香,同時為曬青茶出現(xiàn)“黑條”品質特點奠定基礎。一般殺青維持出料口殺青葉溫度65℃ 左右。
較重揉捻是形成普洱茶越陳越香品質的基礎。大葉種鮮葉相比小葉種,海綿組織發(fā)達,細胞基質及液泡中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如茶多酚)。同時在葉綠體、線粒體等細胞器中存在大量的多酚氧化酶。通過揉捻造成組織破碎及細胞破裂,使茶葉多酚類物質與多酚氧化酶混合,發(fā)生茶多酚的氧化。而茶多酚的氧化程度是毛茶品質形成的關鍵因素。同時揉捻造成茶汁外溢粘附于茶條表層,便于環(huán)境微生物的定置,為茶葉后期陳化變化提供物質基礎。
渥黃:揉捻葉經過8-10h的自然攤晾,既可以使茶多酚發(fā)生一定程度的氧化,使茶湯色顯黃,同時可以讓環(huán)境中微生物在揉捻葉上定置與富集,為普洱茶后期自然陳化與渥堆發(fā)酵奠定一定的微生物基礎。營養(yǎng)豐富的茶汁及富集微生物可以使渥堆茶葉快速起溫,防止冷堆爛葉現(xiàn)象。當然,揉捻葉攤晾應薄攤、低溫、自然通風,適宜夜晚攤晾,防止氣溫裂變及過度氧化。曬干或晾干防止了茶葉酶活性的喪失。太陽直射地表溫度一般不超過60 ℃ 。這樣低溫緩慢干燥的過程,會使茶多酚類物質進一步被氧化降解為深棕色的物質,同時茶汁中還原糖與氨基酸進行美拉德反應產生深色物質,隨色素含量的增加,茶條表層顏色加深而表觀黑色。同時葉綠素光熱作用進行降解,這一系列生化反應也產生了大量營養(yǎng)物質,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形成了曬青毛茶外觀“黑條”、葉底黃綠、滋味醇厚的品質特點。
可以說,云南曬青毛茶的初制工藝融合了綠茶、紅茶、烏龍茶的制作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工藝。從茶樹鮮葉到曬青毛茶及毛茶后期陳化,整個過程茶葉處于不斷變化,不斷與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之中,這與普洱茶儲存醇化“越陳越香”一脈相承,曬青茶不僅是普洱茶制作的原料,更是普洱茶存放醇化的前提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