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洱茶歷史來源以及發(fā)展
周朝: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云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jīng)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是古代濮人栽培馴化茶'樹遺留下來的活化石。
唐朝: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云“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據(jù)考證銀生城的茶應(yīng)該是云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
歷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qū)境內(nèi),已盛產(chǎn)茶葉。
宋元:宋朝李石在他的《續(xù)博物志》--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從茶文化歷史的認知,茶興于唐朝而盛王
宋朝、元朝時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人口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于此。
明清:明代萬歷年間謝肇制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這個詞,該書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這是“普茶”一詞首次見諸文字。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記載。
清朝阮?!镀斩栌洝?“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時。”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遺器”載,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普洱府境內(nèi)就已種茶。
二、手工普洱茶的制作過程如下
1、鮮葉的采摘
用于做高檔名優(yōu)茶的鮮葉要求采摘清明前的嫩芽為主,采摘時注意“三不采”,即不采雨水葉、紅紫葉、蟲傷葉。
2、攤青
新茶采摘回來后,需將其攤開放在篾曬墊上,中途均勻翻動3到4次。周長樹介紹,“要自然萎凋6到8個小時,使茶葉的香氣慢慢的散發(fā)出來。”
3、殺青
攤青之后就是殺青,這是關(guān)鍵一環(huán)。綠茶的形狀、香味,都與殺青緊密相關(guān)。具體操作是將茶葉倒進鍋內(nèi),隨即用雙手翻炒,使茶葉均勻受熱,水分快速蒸發(fā)。“手工操作時要求適溫、適度、適量,溫度適當先高后低,切忌溫度過高或過低。如原料以嫩芽為主,鍋溫溫度控制在110°c-120°c,每鍋投葉量300-400克。
4、散熱、揉捻
茶葉出鍋后,放在篾盤上,及時清風(fēng)散熱。同時,用雙手在篾盤上反復(fù)揉捻,使葉細胞組織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內(nèi)含物質(zhì)滲出,為成品茶香味發(fā)揮打下基礎(chǔ)。
5、干燥、造形
手工傳統(tǒng)綠茶制作一般沒有單獨的造形工序,而是把造形與干燥結(jié)合起來,其關(guān)鍵是隨著茶葉含水量的下降,根據(jù)不同的外形要求在鍋中把握好火候,采用不同的手式,掌握力度,在逐步干燥中造形時又在逐步形成中干燥。這一過程費時費力最多,但極為重要,直接影響茶葉的品質(zhì)。
6、提毫
當茶葉達到八成干時,也就是手握茶葉有明顯刺手感時,可以開始提毫,即靈活地運用雙手,使芽條相互摩擦。過早提毫難以奏效,過遲會把白毫搓掉造成茶葉短碎。只要手勢與力度掌握得恰到好處,經(jīng)過3到5分鐘,就可以獲得最佳效果。
7、足火
其主要的目的是去除芽葉多余的水分,達到足干(含水量6%左右)以利于貯藏,同時去水塑造外形,在干燥過程中借熱化學(xué)作用發(fā)展香氣。先將木炭充分燃燒后,再將茶葉均放在焙籠上,翻動4到6次,直到茶葉充分干燥。
8、裝袋入庫
前面工序完成后,最后就是將茶葉下焙籠、攤涼、裝袋入庫。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普洱茶的生態(tài)性及其制作過程的精細。我想即使你是一個不會喝茶的人當你聞到了普洱茶的清香之后你也會由此愛上它,普洱茶需要您的深入的了解,更需要您的細細的品味,歡迎掃碼進行咨詢,手工普洱茶一定是物超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