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陸一樣,臺灣民眾尤其喜好飲茶。臺灣全島幾乎都產茶,北部有坪林和文山茶區(qū)、中部有梨山與凍頂茶、南部則以阿里山茶最為出名;茶葉種類以各式各樣烏龍 ( 包種茶、鐵觀音、高山茶和東方美人茶) 和紅茶較出名,其中“東方美人”茶,更是風靡海內外?!?br> 早期臺灣人喝茶方式近似工夫茶,轉圈逐杯斟茶叫“關公巡城”,待壺中茶水幾乎盡出時,逐杯點滴則謂之“韓信點兵”,這種在臺灣傳統(tǒng)稱為“老人茶”的飲茶方式,相傳是祖上從大陸家鄉(xiāng)渡海流傳而來。
多彩多姿的正月,在臺灣也叫做“端月”,近年,臺灣人除了在日常中飲茶,也邀集好友們在此時舉辦“新春圍爐茶會”,在茶桌下置一火盆,盆內生起龍眼炭,四周置錢多枚圍成一圈,茶人圍爐團聚品茗,由司茶人熟練地用滾水溫燙茶具,經賞茶、置茶入壺后,再把已經放有茶葉的茶壺、茶杯以滾水澆燙一遍;第二道滾水沖茶后,倒入勻杯中,並分湯到品杯飲用,如此在新春正月的喜氣中邊品邊飲,豈止喝茶解渴,更見品茶的興味。
女兒定親,謂之“吃了男家的茶禮”。蓋因茶樹移栽甚難存活,故茶樹有“不遷”之別稱,以茶定親,便有“婚姻永固”之寓意。新娘過門,頭一件事便是端茶敬翁姑,然后請親人飲茶,新娘第一次回娘家,女婿捎去半斤好茶葉,岳家父母必歡天喜地的請親鄰們一同品嘗“親姆茶”。
親友外出謀生,在“送順風”的禮品中,少不了茶葉,因茶葉閩臺人又稱“茶心”,送上一包茶葉,有寄望外出謀生的親友不要忘記祖宗和家鄉(xiāng)之意;而海外親友逢年過節(jié)匯款回鄉(xiāng),謂之寄“茶資”;若向鄰居朋友認錯,最簡易又誠懇的方式,是“敬茶道歉”;席前先要敬“禮貌茶”,謂之“先用茶清腸,后美酒佳肴”;豪商巨賈、達官顯要多以茶待客,來時主人開口“請茶”,送時宣布“看茶”。飲茶與閩臺民間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近些年來,臺灣茶俗又有了新的發(fā)展,茶已不僅光滿足以沖飲,各式各樣口味地道的“茶餐”正在臺灣悄然興起。如以茶葉研磨成粉末,加上面粉,并以傳統(tǒng)的“搓”饅頭的方式,包成一個個墨綠的包子、饅頭。據說,趁熱吃時,一入口便有茶香入喉,妙不可言!還有以少量茶菁與土雞一起悶燉的,“茶葉雞”,其湯清純,不油不膩,加之雞肉吸收了茶葉的精華,吃起來回味無窮,猶勝于一般的雞湯。此外,還有用茶葉清蒸鱒魚的,用茶葉粉加上芋頭沙包制成茶葉芋頭的,菜式豐富,美味至極。一杯清茶中,已經融入了太多的文化內涵,在那極具寶島的特色茶俗中,同時又富含著清麗的時代茶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