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愛喝茶嗎?許多人都會說,愛。但是要知道,喜歡喝茶和懂茶是兩回事,喜歡并不代表一定懂。伴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jìn)步,茶在釋義書寫方面也有所不同。陸羽在《茶經(jīng)》中總結(jié)了前人用以指代茶的字,說:“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可見,茶雖在神農(nóng)時期就被發(fā)現(xiàn),但并未有明確的名詞,而是一直使用其他植物的名詞指代。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槚”“蔎”“茗”之前,人大都有“荼”來指代茶。
比如公元前2世紀(jì)秦漢年間,我國最早的一部詞典《爾雅》中,就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的句子。但“荼”字的釋義過于廣泛,比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荼”這種植物,初春時生苗,莖中空,折斷時會流出白汁,開黃花,和野菊相似,其種子附生白毛,能隨風(fēng)飄揚(yáng)?!对娊?jīng)·國風(fēng)·鄭國之出其東門》又有"有女如荼"的句子,成語也有“如火如荼”。后來在《爾雅》中出現(xiàn)了用“槚”指代茶的釋義,說“槚,苦荼”。
不過,由于“槚”最初是用來指代楸、梓之類的樹木,借指為茶也會引起誤解。所以,在"槚,苦荼"的基礎(chǔ)上,造一"搽"字,從木茶聲,以代替原先的槚、荼字。另一方面,仍用"荼"字,改讀"jiǎ、chá"音,用以區(qū)分“茶”“荼”。此后,東晉郭璞在《爾雅注》中稱“早采者為荼,晚采者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不僅對茶做了分類,也使得其指向更為清晰,明確。
荼指老茶,茗指新茶、嫩茶。隨后,在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爾雅音義》中稱“荈、荼、茗,其實一也。”可見,用來指代茶的字詞越來越多。甚至在西漢楊雄《方言論》中出現(xiàn)了:"蜀西南人謂茶曰蔎。”當(dāng)然,這只是方言,不具有代表性。直到唐玄宗時期,《開元文字音義》中才首次出現(xiàn)“茶”,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荼”字在歷史上使用時間較長,導(dǎo)致茶葉傳入國外時,使用的都是它的發(fā)音。比如在川、湘、江、浙、華北一帶將“荼”讀作chai或cha;而俄羅斯、日本等亞洲國家多數(shù)就按漢語“茶”的發(fā)音拼寫,又比如,當(dāng)時福建福州將“荼”讀作ta,廈門和汕頭則讀作te。致使現(xiàn)在英、美等一些歐洲、美洲國家將茶寫作tea或thea等。而由此也可看出,茶起源于中國,傳播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