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擔,源出陸羽《茶經(jīng)·四之器》中的都籃(長方形竹籃),以“悉設(shè)諸器而名之”。有了都籃,陸羽外出作茶事,茶具可擔而行之。至宋代,有用茶囊貯茶具,沈恬《夢溪筆談》載:“王城東素所厚惟楊大年。公有一茶囊惟大年至,則取茶囊具茶。”惜記述語焉不詳,茶囊究竟是什么樣子,不得而知。
清代遂有茶擔的記載。據(jù)《揚州云舫錄》載,茶人汪增,于黃山構(gòu)筑臥云庵自居,制茶擔以濟勝,名曰“游山具”。他別出心裁,不依舊樣,設(shè)置木柜式茶擔,雕鏤蒙漆,上書庵名。擔分兩頭,刳柏木為扁,以繩系兩頭擔之。茶擔大器,能容納種種茶具,具極富表現(xiàn)力,將裝得滿擔的茶具挑著游山玩水,可標榜裝點江山之勝情。汪增每一出游,茶擔悠悠,風光招搖,一時傳為逸聞趣談。后多仿效者,愈新其制,茶擔于清代發(fā)展至造極,蔚成茶尚風情之獨特景觀。
近代粵東地區(qū),這種“茶擔以濟勝”的清代遺風猶存。翁輝東《潮州茶經(jīng)·工夫茶》中,有一段親歷其境的描述:“春秋佳日,登山游水,臨流漱石,林清幽。呼童,肩茶擔,席地烹茗,啜飲云腴,有如羲皇仙境”,此中情景交融的山水之勝,茶人的閑情逸致,令人心馳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