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非茶界人士的講座中,與會者提出問題:為什么市面上銷售的茶葉不標示明確的泡茶方法?
我們回答說有啊。
但是他們嫌太簡單,不明確,甚至有錯誤。
這是怎么回事呢?
他們的意思是針對每一批茶做一張泡法說明書,放進每罐茶葉里面,即使是同一商品編號的茶,只要茶況不同了就要有一張新的說明書。
講座后我想一想,是有道理,而且可以做到。只要廠商包裝“每批”茶時由專人試泡一下,就可以調整出符合該批茶的標準說明與泡法了。如果該廠商能長年控制某一項商品的質量,也可以不必常加更換。
這紙說明書需要說明什么內容呢?
這紙說明書應該包括這批茶的特性描述、浸泡水溫、以及小壺茶法與含葉茶法的茶水比例與浸泡時間。
特性描述如茶青成熟度,發(fā)酵、揉捻、焙火程度等。浸泡水溫可以用高溫、中溫、低溫表示,不必太過明確。
小壺茶法的茶水比例以整壺容積的占比表示,如1/2壺、1/3壺、1/4壺、八分滿的置茶量;
浸泡時間以連續(xù)泡5道為基準,如第一道1分鐘、第二道20秒、第三道45秒、第四道1分15秒、第五道2分鐘。
含葉茶法的茶水比例以常用的辦公室用杯250cc為基準,置入1.5%的茶葉,約4g,浸泡10分鐘或更久的時間。以上這些資料可以使用圖表敘述,每次修改時會簡單些。
上述這些簡介針對以“大批量”發(fā)售的所謂“規(guī)格茶”而言,在特性描述上沒有做太詳細說明的必要,如產區(qū)、年份、季節(jié)、品種等。
但如果是強調特殊屬性的“單批量”茶,也就是所謂的“標示茶”,在特性描述上就要詳細,如將“茶青成熟度”進一步改成“采青狀況”,標示如全芽心、一心一葉、一心二葉、一心三葉、一心多葉、開面單葉、開面二葉、開面三葉。
還要加上“成茶狀況”,如枝葉連理、枝葉半連理、枝葉分離、含碎片、角狀。也可以特別標示出茶樹品種、監(jiān)制人、焙茶師等。
泡茶方法上建議廠商只以壺、杯二款為例子來介紹,使用者自己會觸類旁通,有了這些基本資料,大家也會依自己的喜好調整口味。但是如果連這些資料都不提供,對泡茶不熟悉的人只好隨意為之,結果難免泡出難喝的茶湯,廠商辛苦制造出來的茶葉也被辜負了。
大家對我們現(xiàn)在提出的這項建議或許會覺得突兀,因為過去我們對泡茶方式太過放任了,覺得沒有必要那么認真,但隨著茶文化不斷地發(fā)展,我們發(fā)覺不論是隨興地喝一口茶,或是要享受茶道樂趣、享受茶道藝術,都必須先把茶泡好,賣茶的人有義務詳細說明每批茶的狀況,且提出建議性的泡法。
茶的外包裝印些常態(tài)性的資料,其內再置入每批貨的茶況與泡法說明書。
茶廠對每一批進入包裝程序的茶葉都會進行品管,他們使用評鑒茶的方式來沖泡,再加上消費者習慣的泡飲方法,就可以得出說明書上所需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