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2025還有8年時期,完全可以顛覆工業(yè)技術,從人工操作到數控系統控制,再到智能一體,跨度50年,技術總是到了最頂越會倍增性的提高,智能真的很難預測,一個頂倆,一個頂10,甚至只能可以頂替百分之90的人類,智能會取代工控技術也將會很快到來,但是工控也不會徹底消失,工業(yè)2025應該是智能工控時代,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控制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傳統的自動控制領域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呈現出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網絡化的發(fā)展特點。此外,目前我國工控系統的核心技術受制于國外。要推測這件事情會不會發(fā)生,應該考慮影響這件事情發(fā)生的主要因素。我覺得最主要的因素分兩方面,一個是plc技術本身是不是有重大缺陷使它不適合智能制造的時代,另一個是工業(yè)2025時,真的智能制造會發(fā)展成什么樣子,真的會無所不能嗎?
就plc而言,他的等級在集成電路板,高度集成電路板,運動控制卡,單片機之上,又在pc,工控機之下。從集成電路的角度看,他們同屬于一個系列,只是復雜程度不同而已。另外,plc自身還具有適應環(huán)境能力強,穩(wěn)定性高,操作簡單,成本低的特點,非常適合在工廠內使用。
就智能制造而言,只不過是用到更多的虛擬仿真分析或者云共享等概念,這些應用里跟plc相沖突的地方不是太多,也不是智能制造的主要方向。更重要的是這些概念和方法的必須以硬件為載體,只不過他們所需要的硬件配置更高一些,其大腦相當于是更加復雜的工控機而已。然而,智能制造的必須要有硬件基礎的,最基礎的就是各種傳感器和末端執(zhí)行機構。然而一個智能核心不會直接連接和控制末端的每個傳感器和觸點。這需要有中間設備,plc就可以很好的扮演這個中間人的角色。
現在的plc相當于幾十年前的邏輯控制電路,雖然plc很好用,但是很多簡易的電路我們還是會直接采用行程開關/傳感器/中間繼電器等,而不是去采用一個需要編程的plc。未來幾年我相信plc的地位也是一樣,肯能很多場合(尤其是復雜的場合)會更多的使用工控機或者更高級的軟件程序(因為高級的設備編程語言會更簡單,操作更方便)。然而他們不會完全取代plc,因為造價高,維護成本也很高。而且高級設備解決簡單問題不見得更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