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文化根植于中華文化,經(jīng)過千載的孕育和發(fā)展,它積淀了我們中華民族歷史的渾厚,滌蕩了我們中華民族不朽的性靈。
“茶香幽遠千年史,茗色不減萬古情”,茶滋潤了中國人幾千年,在我國一直有“國飲”之譽。古語說:“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中國人為什么愛茶,因為喝茶有益,喝茶有禮,喝茶有道。茶兼六藝,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傳承的載體。喝茶是一件雅事,自古以來被視為文人墨客的專利,文士茶道的流行,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同樣有意思的是,飲茶在我國也是最俗之事,君不見,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有容乃大的茶之本性:寬容平和而隨意,高雅大方不脫俗,盞茶濃情妙趣多。
喝茶讀古詩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陣陣,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嚴格來講這不是首詩,只是民間傳唱的歌而已。記得第一次讀到她時,真不知道用什么詞去形容當時的心情。只有“瘋狂”,是的,震撼都遠遠不夠,惟有瘋狂才能略需接近讀到她后的感覺。要化解這種“瘋狂”的茶,只有普洱,濃濃的普洱茶。
與其它茶不同,由于她成長的環(huán)境,她獨特的品性,鑄就了她獨有的魅力。然而,最讓她與其它茶不同之處是,她的“越陳越香”。
當一切自然現(xiàn)象反其道而行之時,我的愛情才會改變,不是才會,而是才不得不改變。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海枯石爛都不足以與之相提并論。長久以來,國人在以“禮”為基礎的教育體系下,壓抑自己的情感,專注于階級的色彩,缺少了愛的教育和培養(yǎng)。但事實告訴我們,我們的古人并非如此,特別是中國古代的女人并非如此。她們不僅有“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婉轉(zhuǎn)纏綿,而這纏綿背后更是無比堅定的情感,是足以讓一切摻了雜念的人畏懼的愛。
能夠融化這種愛的,只有能夠隨著年華而更加陳香的普洱茶?,F(xiàn)代普洱茶因為經(jīng)過了人工發(fā)酵,雖時間越久,味道也更醇,但是這個“越久”很有限。只有傳統(tǒng)的普洱茶,比如“宋聘號”,經(jīng)過百年,仍茶醇香正。
愛情的終極是婚姻,婚姻的終極是百年和好。普洱茶在能見的人生百年中,能夠始終如一,不僅茶的本質(zhì)不變,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歲月的消磨中,她能去掉粗澀,轉(zhuǎn)為溫潤,恰如有限人生的愛情,在彼此的執(zhí)手中,融掉青澀,化得甘甜。
短暫的百年,卻是要無比強大的意志來堅守。什么能摧垮這種意志?什么都不能。山平了?水斷了?冬天雷電?夏天雨雪紛飛?天與地連到了一起?不即使這樣,雖不得不身體分離,但精神卻在一起。陰陽阻隔又如何?還不是能化碟雙飛!
濃濃的普洱,恰似生來具備了這種堅貞,才會歷經(jīng)百年而彌香!
普洱茶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傳統(tǒng)名茶。其歷史可追溯到東漢時期,到三國時期已形成氣候。三國之后普洱茶作為商品逐步往外擴散。到了唐、宋時形成了茶葉商品基地。清朝廷喜愛普洱茶,擁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員的顯貴標志,慈禧就有“夏喝龍井,冬喝普洱”的習慣。“香於九畹芳蘭氣,圓如三秋皓月輪,愛惜不嘗唯恐盡,除將供養(yǎng)白頭親。”詩中所指“圓如皓月”,就是普洱緊團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