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對碧螺春茶采制工藝較為系統(tǒng)記載的是清未民國初朱琛寫的《洞庭東山物產(chǎn)考》:“茶有明雨之名,因摘葉之遲早而分粗細也。采茶以黎明用指爪掐嫩芽,不以手揉,置筐中覆以濕巾,防其枯焦?;丶覓ブ#址帜奂庖蝗~二葉,或嫩尖連一葉為一旗一槍。隨揀隨放,做法用凈鍋入葉約四五兩,先用文火,次微旺,兩手入鍋,急急炒轉(zhuǎn),以半熟為度,過熱則焦散而香散,不足則香氣未透,炒起入瓷盆中,從帝以扇扇之,否則色黃香減矣。碧螺春有白毛,他茶無之。碧螺春較龍井等為香,然味薄,瀹之不過二次,飲之有清涼醒酒、解睡之功。”
從上述資料看采摘時間從清明至谷雨,采摘標準從一芽一葉初展到一芽二葉,采后要揀剔,然后入鍋手工炒制,方法與現(xiàn)在相仿。
碧螺春系人工炒制,工藝復雜,各個茶農(nóng)間手法所有不同。1952年前,碧螺春的炒制主要有殺青、揉、瀝汁、搓團、焙干五道工序。其中瀝汁工序是:當緊握茶葉能擠出茶汁時,起鍋放在布袋里,浸入清水中洗漂,擠去茶汁,俗稱“瀝汁”。經(jīng)瀝汁工序制成的碧螺春條索纖細,外形美觀,能賣出較好價格。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東西山成立供銷合作社,開展茶葉收購業(yè)務,并實行茶葉干評濕評結(jié)合的評茶計價方法。瀝汁后茶葉因滋味淡薄,得不到好價,再加上當?shù)剞r(nóng)業(yè)部門的宣傳教育,就改掉了瀝汁這道工序。1980年,江蘇省茶葉學會“碧螺春品質(zhì)風格研究組”集中省內(nèi)茶葉戰(zhàn)線的各方專家,會同當?shù)刂撇枘苁趾突鶎痈刹繀⒓?,總結(jié)整理形成了現(xiàn)行的碧螺春采制技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