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在我國傳統(tǒng)中,是十二花神之二月花,足顯地位之高!
名篇鑒賞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 《游園不值》 宋 葉紹翁
趙村紅杏每年開,十五年來看幾回?七十三人難再到,今春來是別花來。—— 《游趙村杏花》 唐 白居易
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樓。誰知艷性終相負,亂向春風笑不休?!?《杏花》 唐 薛能
上國昔相值,亭亭如欲言。異鄉(xiāng)今暫賞,眽眽豈無恩。援少風多力,墻高月有痕。為含無限意,遂對不勝繁。
仙子玉京路,主人金谷園。幾時辭碧落,誰伴過黃昏。鏡拂鉛華膩,爐藏桂燼溫。終應催竹葉,先擬詠桃根。
莫學啼成血,從教夢寄魂。吳王采香徑,失路入煙村。 —— 《杏花》 唐 李商隱
暖氣潛催次第春,梅花已謝杏花新。半開半落閑園里,何異榮枯世上人? —— 《杏花》 唐 羅隱
紅花初綻雪花繁,重疊高低滿小園。正見盛時猶悵望,豈堪開處已繽翻。情為世累詩千首,醉是吾鄉(xiāng)酒一樽。
杳杳艷歌春日午,出墻何處隔朱門。 —— 《杏花》 唐 溫庭筠
唐詩喻意
杏花,在春天發(fā)芽,春盡而逝漸枯萎,既有絢麗燦爛的無限風光,也有凋零空寂的凄楚悲愴,不同的詩人因不同的人生際遇,對杏花的聯(lián)想感慨也千姿百態(tài):有人在羈旅飄泊中感受到杏花盛開的熱烈溫馨,有人在惆悵莫名中發(fā)現(xiàn)杏花綻放的朦朧灰暗,有人在歷盡坎坷后感嘆杏花飄飛的落寞凄涼,也有人在相思離別時哀怨杏花凋謝的蒼涼無情……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下面擇取部分杏花飄飛的唐詩,稍作剖析,以饗讀者。
美人遲暮之花
花紅易逝,紅顏易老,人花相喻,言愁說恨,這在古代詩詞中當是普遍現(xiàn)象,戴叔倫的《蘇溪亭》就是反映這種題材的典范之作。借暮春花草煙雨寫美人怨別離恨之情?!疤K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毕呁づ?,青草遍地,綠水悠悠,這般景致最容易喚起人們的離愁別恨。東風吹拂之中,美人斜倚闌干,凝眸沉思,“問女何所憶,問女何所思?”燕子不歸,春光將盡,美人悲從中來:游子不歸,紅顏將老,何處是歸期呢?“一汀煙雨杏花寒”,迷蒙的煙雨籠罩著一片沙洲,料峭春風中的杏花也失去了麗日晴空下的艷麗容光,顯得凄楚可憐。這不正婉轉地隱喻苦苦等待、容顏衰老的薄命美人嗎?凄風苦雨中的杏花,憔悴無光,烘托出美人遲暮的惆悵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