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fā)現(xiàn),有些植物的睡眠運動并不受溫度和光強度的控制,而是由于葉柄基部中一些細胞的膨壓變化引起的。如合歡 class=blacklink_line>合歡樹、酢漿草、紅三葉草等,通過葉子在夜間的閉合,
可以減少熱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發(fā),尤其是合歡 class=blacklink_line>合歡樹,葉子不僅僅在夜間關閉睡眠,當遭遇大風大雨時,也會逐漸合攏,以防柔嫩的葉片受到暴風雨的摧殘。這種保護性的反應是對
環(huán)境的一種適應。
美國科學家恩瑞特在進行了一系列有趣的實驗后提出了一個新的解釋。他用一根靈敏的溫度探測針在夜間測量多種植物葉片的溫度,結果發(fā)現(xiàn),呈水平方向(不進行睡眠運動
)的葉子溫度,總比垂直方向(進行睡眠運動)的葉子溫度要低1℃左右。恩瑞特認為,正是這僅僅1℃的微小溫度差異,已成為阻止或減緩葉子生長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相同的
環(huán)境中,能進行睡眠運動的植物生長速度較快,與其它不能進行睡眠運動的植物相比,它們具有更強的生存競爭能力。
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關植物睡眠的有意思的現(xiàn)象:植物竟與人一樣也有午睡的習慣。植物午睡的時間,一般是在中午11時至下午2時之間,此時,葉子的光
合作用明顯降低。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一種現(xiàn)象?科學家認為,植物午睡主要是由于大氣環(huán)境的干燥炎熱引起的。午睡是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抗衡干旱的本能,為的是減
少水分散失,以便在不良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