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得一寶貝:紫砂壺,每夜都放床頭。
一次失手將紫砂壺 壺蓋打翻到地上,
驚醒后,甚惱,壺蓋沒了,留壺身何用?
于是抓起壺扔到窗外。
天明,發(fā)現(xiàn)壺蓋掉在鞋上,無損。
恨之,一腳把壺蓋踩得粉碎。
出門,見昨晚扔出窗外的茶壺,完好掛在樹枝上……
學會冷靜,也是一種智慧!修行是一輩子的事情。
紫砂壺,對茶友來說,壺可傳情、可達意,紫砂可以寄予萬事、萬物、萬種情愫于壺上,令賞壺人思緒萬千?!?br> 紫砂壺的美存在于使用當中,將沸水注入壺中,觀壺色瑩潤如玉,聽泉眼細流汩汩。拿來摩挲把玩,心中頓生愉悅親近之感,亦可舒筋活血、強身健體。紫砂壺能在使用當中愈發(fā)光彩照人,越用越美,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養(yǎng)壺”。壺靠使用以養(yǎng)生,以養(yǎng)浩然之氣。“融”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人生的至高境界既在合而不同,博采眾長、互相吸收。
紫砂與茶,始于根脈、惺惺相惜,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默契。喝茶之人,更希望在茶與壺的泡養(yǎng)之間、在湯色的轉換之間、在茶香的入喉之間,感悟紫砂與茶之間那種無與倫比的匹配之美,然后將這種美悄悄地浸入生活。
一把好的紫砂壺泡茶的感受:
1.紫砂陶是從砂錘煉出來的陶,既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蘊。
2.便于洗滌,日久不用,難免異味,可用開水泡燙兩三遍,然后倒去冷水,再泡茶原味不變。
3.冷熱急變適應性強,寒冬臘月,注入沸水,不因溫度急變而脹裂。
4.紫砂陶質耐燒,冬天置于溫火燒茶,壺也不易爆裂。
5.經過自己精心的泡養(yǎng),泥料越來越潤,就越發(fā)喜歡,傾注了心血,紫砂壺也以迷人的光澤回報愛茶人。
飲茶之風盛于唐而興于宋,當時茶具器形的發(fā)展受喜歡茶飲方式制約。但到了北宋末年的時侯,茶文化的焦點已經從品的方式轉變到茶具的行式上來。宜興紫砂壺的誕生,可以說是因時而生。宜興紫砂經歷了明清兩代的興盛,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在結合茶文化的基礎上融合了詩詞、書畫、雕塑、篆刻等一系列文化藝術。
紫砂茶具造型眾多,所謂“方非一式、圓不一相”,而從大類則主要分為圓形、方形、扁形。而這種不同形狀的紫砂壺既帶來不同的美感,更加奇特的是,這些紫砂壺泡茶的味道也不盡相同。這種奇特的現(xiàn)象,使得每款紫砂壺都有一款茶葉與之搭配,讓不同的茶葉散發(fā)出其獨特的香味,故而講究的愛茶人會做到一個紫砂壺只沖泡一種茶。
我們見到過各式各樣的紫砂壺,但是并不知道它們都叫什么名字,最常見的紫砂壺器型都有哪些?
西施壺:是紫砂壺器眾多款式中最經典、最傳統(tǒng)、最受人喜愛的壺型之一。西施壺壺身圓潤,截蓋,短嘴,到把,憨態(tài)可掬,實為品茗把玩的佳品。此壺型壺蓋與壺身結合為圓球體,壺蓋上有圓球形壺鈕襯托,再加上特殊的倒把與小短的壺嘴,就形成了世人喜愛的西施壺,西施壺看似簡約,實為嚴謹,好似渾然天成。此壺是紫砂愛好者必收的壺型。
掇球壺:是典型的紫砂圓器傳統(tǒng)造型,也是最優(yōu)秀的紫砂壺代表款式之一。掇球壺以大、中、小三個球體重疊而成,壺身為大球,壺蓋為中球,壺鈕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稱掇球壺,其按黃金分割比例巧妙布局安排,三個圓球均衡、和諧、對比、勻正,利用點線面的巧妙組合,利用各種線形的有機結合,達到形體合理,構成后珠圓玉潤的完美性。
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顧景舟時期后稱之“石瓢”。壺身呈梯形,曲線柔和流暢,造型渾厚樸拙。足為釘足呈三角鼎立狀支撐,給人以輕靈而穩(wěn)重之感。壺身八字造型,造成一個主視角度內的表面,亦曲亦直,皆顯現(xiàn)簡樸大方的氣度。
潘壺:據《陽羨砂壺圖考》記載,潘仕成字德畬,為清道光廣東番禺人。先世以鹽賈起家,累官至 兩廣鹽運使。由于潘氏家傳素嗜飲茶,便在宜興訂制專屬紫砂壺,一則自用,一則往還饋贈。潘氏訂制的紫砂壺形制固定,且慣于將印款落于蓋沿之上,壺底及他處 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為陽文篆字“潘”印。由于潘氏聲名遠播,世人乃將此一形制紫砂壺稱為【潘壺】。
仿古壺:是為前人制作,經過數百年后傳承到今天,此壺壺頸渾圓、敦實,與下壓的壺肩形成緩沖;壺體較大,位置矮、扁、沉。壺口沿寬大,子母線嚴絲合縫,密不透氣。壺蓋扁、滿,壺鈕扁圓。特別是仿古如意壺,壺身有種特殊的如意花紋,形成一種特殊的風格,倍受紫砂愛好者的青睞。
德鐘壺式:是邵大亨的代表作,器形端莊穩(wěn)重、比例協(xié)調、結構嚴謹,乃經典壺式之一。此壺泥質呈板栗色,純正紫潤。通身手感極佳,撫之如嬰兒肌膚。此大亨德鐘壺,尺寸碩大,卻不顯粗率,近觀制作隨意自然,如信手拈來,遠視整器周正秀雅,若渾然天成,技藝手法已臻紫砂壺藝之巔。
容天壺:是精品紫砂壺的一種,取材于源于佛教中的大肚羅漢彌勒佛,取名源于“肚大能容天下事”。在中國的許多佛教寺廟里,人們都能見到一尊笑容可掬,光頭大耳,袒胸凸肚,箕踞而坐的菩薩像,這就是彌勒佛。
笑櫻壺:是紫砂壺中的經典壺型之一,流傳甚廣,皆因其張力十足,為人所喜愛。據說“笑櫻壺”的造型原是出自“嬰寧一笑”的歷史典故“嬰寧一笑千愁解”。
笑櫻壺作為紫砂壺款式中的經典之作,眾多的笑櫻壺中不乏大師的作品,“紫砂七大老藝人”中的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都有類似的創(chuàng)作,因各自對壺體高低,壺流、壺把、壺蓋等比例的理解不同,而展現(xiàn)出不同的韻味。其中最有名氣的就是顧景舟大師的笑櫻壺作品,顧景舟大師的笑櫻壺微扁圓折腹隆肩,形體雄健線條流暢,特顯豐滿柔和之美。選用天然純紫泥而作,泥質細而不膩,色澤紫而不姹,潤澤腴麗,是壺藝光素器的珍品代表,極具收藏價值!
文旦壺:器身由極精簡的線面,架構成西施乳形,流線豐滿光潤,身蓋相連呈截蓋,鈕為扁圓乳頭狀,底向里收斂,呈一捺底狀,嘴短而粗大,把圈向上傾斜,俗稱“倒把”。整器均采用暗接處理,甚見壺藝家功力。此壺充滿圓潤豐腴之美,雅稱“倒把西施壺”,成為特定的文旦款式。壺胎用段泥所制,表面珠粒隱現(xiàn),清初之泥質,效果明顯。
漢鐸:也是紫砂壺的經典壺型之一,取形于古代器物漢鐸。
漢鐸,即漢朝之鐸。《說文》中對鐸的解釋是:“鐸,大鈴也。” 鐸的形狀有些像甬鐘(甬鐘是西周時期的青銅樂器,屬打擊樂器類。)但體積小。
匏尊壺是紫砂壺常見的一種經典款式,此壺與掇只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匏尊壺壺把成圓形,壺嘴成拱形,兩者相互協(xié)調。壺蓋和壺身成圓形,壺蓋上有圓球與壺身壺蓋相互襯托,特別是壺身成圓筒形,顯示出大氣美觀。是一款值得擁有的形制。
傳統(tǒng)的匏尊是圓型壺的經典,上乘的匏尊壺講究紐、嘴、把圓潤流暢,一氣呵成。匏尊之所以能成為寵壺人心中“永遠跌不破的型”,大概是因為匏尊壺的“古拙素雅”與品茗人所追求的“滌凈煩囂,淡泊明志,超世脫俗”的意境最為融洽,更重要的是,惟有匏尊才能真正安慰品茗人“時運不齊,命運多舛”的落寞和無奈。
漢扁壺式是清朝咸豐、同治年間萬泉氏所創(chuàng)作,是受到曼生壺式影響后衍變而來,后又有程壽珍根據前人的經驗反復造化、精練而創(chuàng)出屬于自己獨特的經典造型漢扁壺,與他所創(chuàng)的掇球、仿古構成具有代表性的“壽珍三式”??v觀漢扁壺,壺體扁圓,底部圓潤豐滿,腹肩產生曲折剛勁的張力,平蓋穩(wěn)重,嘴微曲,大把向外拉出,嘴側肩與把側形成一條氣貫全壺的流線,相線呼應,生動而自然,整個壺質樸而大氣。
井欄是水井四壁用“井”字形木架從下而上壘成,用來保護井壁使其不塌陷,而凸出地表的則是井欄。紫砂工藝師按照井欄的輪廓制作成了井欄壺,井欄壺方中有圓其圓中有方,壺形簡約美觀,顯示流暢大氣,深受人們的喜愛。
漢君壺:是傳統(tǒng)壺式之一。古代漢君壺的器形與曼生壺中的扁石壺相仿,但器形有些笨拙,后經藝人不斷改進,在清末民初時基本定型,是為平蓋漢君壺。
茄段壺:造型靈感來自枝頭成熟的茄子,若要達到較高的藝術表現(xiàn)力,最佳須使用特級紫茄泥,以茄蒂為壺紐,生動有趣;氣度飽滿,將張力處理在欲破不破之間;流、把的呼應自然順暢,靜動如一。壺面充分表現(xiàn)出紫砂的種種優(yōu)越屬性,色澤暗淡沉樸,如紫水晶深邃,如古玉溫潤。
漢瓦:屬于圓器當中的一種,歷來多位藝人都有仿制此種款型,而之前楊彭年的一款漢瓦壺卻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圓筒形壺體,上侈下教,短流勢較直。蓋平略見弧,橋式鈕,鈕面陰刻海棠紋樣。泥質堅結,砂色暗紅。壺蓋子口制作圓而不規(guī),轉捻即緊,拈鈕可以翕起全壺。壺身鐫楷書渴語:“放下屠刀否,心蓮頃刻開,三千今世界,開眼見如來。”署名“金冬心意門”。又刻坐佛一尊,落款“兩莑居士羅聘畫”。蓋面刻行書“蕉雪子摹、己卯冬月作”凡九字。底鈐陽文篆書“楊彭年造”方印。
美人肩 、牛蓋蓮子 、秦權 、柿圓
美人肩壺:宛如古代女子端莊可愛,帶點宮廷的雍容華貴,又不失大家閨秀般的妖嬈。造型飽滿,大方得體,以體現(xiàn)圓潤的壺身為主,壺蓋與壺身仿佛合為一體,沒有空隙,用手撫摸上去,能感受到它的溫暖。
牛蓋蓮子:直腹圈足,闊口出唇,短彎流,環(huán)狀柄。平蓋,寬帶拱形鈕猶如牛鼻,牛蓋蓮子故此得名。制作此款作品老師都會精心選用精品泥料,牛蓋切合緊密,整體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牛蓋蓮子壺”為裴石民先生六十年代于宜興紫砂廠所創(chuàng)制,遂成紫砂壺中的經典之作,發(fā)展至今仍是一款不可超越的經典。
秦權壺:乃秤砣式形制,短流,環(huán)耳形把手,嵌蓋微鼓,鈕似橋頂,整體簡練、古樸、大方。此壺何名“秦權”?是因為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的度量衡,秤權以秦為準。更值得稱道的是古代“秦權壺”上所題刻的行楷銘文:“載船春茗桃源賣,自有人家?guī)?秤來。”文中透露出生活的智慧和幽默,桃源賣茶,買家?guī)С?,帶的是一把秤砣形的紫砂壺,既買又賞,何等的瀟酒不羈!如此壺銘,不僅文辭高雅,而且既切壺又 切茶,從而升華了這件秦權壺的魅力,確是一件難能可貴的精品。
柿圓壺:整體壺形似柿子,圓渾飽滿的壺身看起來立體生動,該壺溫潤飽滿,做工精致,既有紫砂的淳厚古樸,又有瓜果的靈巧精致。
正傳統(tǒng)的“如意壺”端正秀美,既古樸醇厚,又簡約時尚,是紫砂壺的一種經典壺型。"如意壺"飛起的壺把與昂起的壺嘴相對稱,形成了流暢的線條,方中帶圓的壺身顯的大氣美觀,深受壺友的喜愛。"如意"是吉祥的化身,自古就受到人們喜愛。如意壺在傳統(tǒng)的壺型上有所變化,氣勢非凡。
乳鼎壺:壺體簡潔腴潤,線條流暢而富有張力,體現(xiàn)了乳鼎壺的含蓄美,壺蓋與身截成一體,壺鈕、嘴、把采用暗接過渡,整壺更顯秀潤雅致,充分的體現(xiàn)了紫砂的特質。乳鼎有時候又被稱之為"玉乳",與乳鼎不同之處在于底為平底,無三足而立,依然顯得端莊典雅,不失風韻!
"虛扁壺":又叫"水扁壺"、"書扁壺"。虛扁是紫砂傳統(tǒng)全手工成型中最難得的器型,行話“造型扁一分,成型難一分”,從圍身筒成筒型,然后用“泥拍子”逐步拍成這么扁,力要勻,扁又不能塌,對于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
傳爐壺:式度端莊,風格雅致,隱隱然有古風韻,堪稱佳品。有鑒于此傳統(tǒng)壺型由來已久,然欠缺考據,眾壺友多不知此壺,今東拼西湊,略言一二,聊做無米之炊。
一粒珠:是一種傳統(tǒng)壺式,相傳是惠孟臣所創(chuàng)。“一粒珠”,顧名思義就是要塑造出如珠似玉般的圓潤光潔的效果,這與傳統(tǒng)的紫砂圓器的要求相吻合。圓器的造型藝術講究珠圓玉潤、骨肉亭勻、比例協(xié)調、敦龐周正、轉折圓潤、雋永耐看。其藝術要求口、蓋、的、嘴、把、肩、腰的配置比例要協(xié)調和諧,勻稱流暢,達到無懈可擊的藝術境界,可以說是對中國傳統(tǒng)美得高度濃縮。
玉乳壺:以紫砂老拼紫泥為材質,紫而不姹,細潤如脂,整器以玉乳為名,造型圓潤充實,以曲線構成主體形式,自壺鈕、蓋、身、底腳,沒有硬性的折線和角,顯現(xiàn)球形大小均衡適度的節(jié)奏感。一彎嘴、圈把、截蓋與口吻合,扁鈕至腳線與主體造型緊密呼應,觸覺舒適,具有很強的形式美感,尤其是形態(tài)流線的掌握,優(yōu)柔曲折如小泉流水,妙哉妙哉!
鐘鼎壺:線條干凈利落,壺身自上而下微微放大,修飾的圈線沿腰線將壺身分為大小各異的兩半,顯得勻稱自然,流把銜接自然,與壺身相接處簡單修飾饕餮紋,給素身增添了一絲神秘的氣息,平底,尖足,安放自如穩(wěn)重,足顯大家之氣。
“君德式”乃因明季壺工張君德而名。呈鼓腹矮梨形,三彎流朝天,圓環(huán)把,截蓋圓珠鈕,捺底,底款以行書刻滿篇“誡子書”。此壺以細密青灰砂制成,胎薄均勻,制作精巧,刻款流暢,窯燒火候得宜,手感順滑,十分討喜。
晚清時期,東瀛煎茶道盛行,外銷日本的紫砂茗壺類頗為暢銷,但滿刻名篇文章之甚為少見。
巨輪珠又名具輪珠,乃古典傳統(tǒng)器型,盛行于清末,尤其出口日本很多,之后又風靡臺灣茶界。此款壺型,設計原意本就是實用器型,大口蓋便于傾倒茶渣,直流炮口出水爽利。拿捏把握,壺蓋摘拿,都方便自如。尤其古時人泡茶之余,愛把茶壺捧于掌心,摩挲把玩,此類圓形壺,小巧方便,更是適合。
在朱泥壺中,惠孟臣,惠逸公,陸思亭諸家原皆為清代制壺好手。早期的思亭壺,壺嘴曲度較小,流口簡練,以竹刀落款于蓋口墻沿,筆致尚稱工整,年代稍晚些的思亭壺,風格柔美,曲線明顯,流口較尖,署款則各式皆備,有竹刀寫刻,也有鋼刀雙鉤刻,罕見鈐印者。
思亭壺式以其俊秀高雅,留名于朱泥陶史。閩南俗諺:「一無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思亭排名優(yōu)于孟臣,有可能是思亭壺式俊挺,佇立茶船之中,有若蟜龍昂首,氣韻出眾。
線圓壺:壺式為四十年代所興起,歷經幾代藝人演變,時趨成熟。壺身用兩泥片合制作成扁球狀,口部與半球狀蓋相切,壺底簡潔,為一捺底,橋梁鈕與蓋渾然一體,整個壺在扁圓中求韻味。
龍旦(龍蛋)壺:對于玩紫砂的朋友來講很熟悉,因為龍旦壺是紫砂壺眾多款式中一款經典壺型,此壺整個壺身與壺蓋結合為橢圓體,最頂點有一小圓球襯托, 壺把為傳統(tǒng)形態(tài),紫砂工藝師在制作時會在壺身刻繪,顯示出一種儒雅品味。龍旦為紫砂壺中一款造型極其簡約的傳統(tǒng)壺形,顯示出光器紫砂壺的美觀,一直深受紫 砂愛好者的青睞。
古語:一把漢云天下醉。漢云壺造型周正嚴謹,氣勢穩(wěn)重挺秀。壺身光素無紋,純以造型的優(yōu)美取勝。作為近代以來最經典的傳統(tǒng)器型之一,很多制壺者都效仿制作。
乳釘壺:為"曼生十八式"之一,由楊彭年作壺、喬重禧刻銘,此為僅見。黃泥壺能似此壺堅潔亦屬罕見。這是本山綠泥與紫砂泥對等相配制,古時用石磨粉碎加工,泥質稍粗,故砂質隱現(xiàn)似花崗石。楊彭年與陳曼生合作,對諸傳器均有獨到之處,尤其是形態(tài)流線的掌握,優(yōu)柔曲折如小泉流水,與大彬之皇皇重器,好比一鐘一笛,各臻其妙。此壺底鈐"吉壺"二字印款,把梢下有"彭年"小章。壺身刻梅枝??计鋲兀瑧蓷钆砟曛茐?,喬重禧定制并自刻書畫,怡然自賞。
葫蘆壺: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深得藝人們的喜愛,更是玩家的收藏佳品,呈葫蘆狀,壺流短直而微向上翹,把成半環(huán)形,蓋頂設有套環(huán)鈕裝飾。整器形制的線條以渾圓為主,十分流暢。
逸公壺:為紫砂小品中之名款,造型精巧,因相傳為清代紫砂器大家惠逸公所創(chuàng)而得名。清光緒金成祥于《海珠邊瑣》一書中稱:「逸公云泥色最奇,小壺亦有佳者,莫若手造大壺之古樸可愛也?!勾藟乇忖o,鼓蓋,口沿嚴實,圈把直流,腹部扁圓,下承圈足,底刻蔡襄詩句「天上清光留此夕,逸公」銘。
華穎壺:是顧景舟先生根據傳統(tǒng)壺體演變所創(chuàng)作品,名為華穎。在古字中沒有“花”字,“花”為后世字,故而古時“花”亦用“華"”代之,華穎的“華”意為“花”,華穎所表達的意境為:招展的花意。
合歡壺:泥質呈朱紅色。壺肩部刻行書:"八餅頭網,為鷥?yōu)轼P,得雌者昌。曼生銘。"底鈐陽文篡書"曼生",把下鈐陽文篆書"彭年"小印。壺身用兩器皿對合而成,所以得名合歡,寓意合而則歡。
"掇只":是紫砂壺造型中特有的一種壺型,造型像是把許多球狀和半球狀堆積到一起,由于掇在漢語里有連綴堆疊的意思,因此,這種造型的壺被稱為掇只壺。
供春壺: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間,江蘇宜興制砂壺名藝人供春所作的壺。傳說他姓龔,名春。供春是一位官員的書童。供春陪同主人在宜興金沙寺讀書時,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會做紫砂壺,供春就偷偷地學。后來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的樹癭,也就是樹瘤的形狀做了一把壺,并刻上樹癭上的花紋。燒成之后,這把壺非常古樸可愛,于是這種仿照自然形態(tài)的紫砂壺一下子出了名,人們都叫它供春壺。
三友壺:砂粗質古,色象天錯,巧妙工致。壺身集松竹梅三干于一體,全器混若天成。《陽羨茗壺系》稱其為"神品"。
三友壺
松段壺:取精選紫砂團泥為材質,泥色呈古老蒼松樹皮質感。造型以松段一截做壺身,結構極嚴謹,比例合理協(xié)調,整體氣勢古樸。樹皮斑駁蒼勁,松枝虬蟠其上,針葉寫形亦寫意,形意俱佳。壺嘴與把手均以老松枝塑成,質樸古雅,挺秀有神,形象逼真;壺蓋為嵌入式,口蓋緊密無間,蓋呈不規(guī)則形,有年輪效果。蓋鈕塑成開叉的松枝及松葉朵朵,與壺身對應以小視大,頗具畫龍點睛之效,藝趣盎然。
四方壺:紫砂方器造型變化眾多,古有“方非一式”之說,主要有長方、四方、六方、八方、隨方、寓方等幾種基本形狀。在基本形態(tài)的造型處理中,又可以根據高中低,大中小,粗中細演變成幾十種不同的方器形態(tài)。亦有人在處理時與圓器、筋囊器配合,做到上圓下方,上方下圓,口方蓋圓,口圓蓋方。也可以做到身圓嘴方,身方嘴圓,或是身圓把方,把圓身方等等。四方方器作品形體優(yōu)美,工藝嚴謹,氣韻生動,造型古樸,技法獨特。整體壺行透露出豪爽、剛勁、正直的陽剛之氣;比例準確,口蓋緊密平整,塊面挺括,線條利落,氣勢挺拔,力度到位,其工藝水平毫不遜色于其它造型。
唐羽 、大彬提梁 、鷓鴣提梁 、洋桶
唐羽壺:為紫砂壺光器,設計靈感來源于“羽觴”,為創(chuàng)新系列作品中經典之佳作。相傳唐代飲茶不用壺泡,除點茶法外,有將茶團和茶餅研碎放入敞口器中的文火煎煮法。煎茶用的器具手柄細長,似羽翼飛升,稱“唐羽”。他的創(chuàng)意也可以詮釋為唐代陸羽之壺。與以往的規(guī)則壺型相比,唐羽壺不規(guī)則的造型多了份趣味性。手中把玩似有拉回時空,重溫唐風,再現(xiàn)歷史的美妙感覺。
大彬提梁壺: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器型上“改大為小”,“改俗為雅”,奠定了紫砂壺基本的審美傾向,使紫砂壺能進入文人生活,成為文房清玩,提升了紫砂壺的文化內涵。這也讓時大彬成為紫砂宗源上的第一座高山,讓無數后人仰止。粗看很不起眼!大彬提梁身筒成較大且豐滿的扁球形,上部圓環(huán)狀提梁粗大,六方三彎嘴,六瓣平扣鈕,壓蓋,圈底,溜肩,素身。再看耐人尋味!身筒以實托虛,圓環(huán)以虛帶實,上下兩個圓弧構成的虛實對照,達到了視覺上的微妙平衡,整體上讓人感覺氣勢雄健,渾然一體。所謂“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氣之上”。三看驚為天物!大彬提梁如佛趺坐,清風朗朗?!秹粝P談》中說:“星辰居四方而中虛,八卦分八方而中虛,不中虛不足以妙萬物”。虛實結合猶如畫中留白,園林借景,疏可走馬,密不透風。
因鷓鴣這種鳥的叫聲聽起來象就是“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多在憶悼哀思時選用鷓鴣做詞牌,在“鷓鴣提梁壺”的底上顧景舟先生留下了這樣的刻款:癸亥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y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紀命途坎坷也。景舟記,時年六十有九。顧老晚婚,需五十才與比他小十一歲的徐義寶結婚,僅共同生活了不到二十年,徐患鼻咽癌,越過這個鬼門關幾乎無望,顧景舟預感到妻子此病的兇險,仿佛聽到了鷓鴣“行不得也,哥哥”的凄惶叫聲,從而在這只外型仿鷓鴣鳥的壺身上寄托自己凄血哀號。
紫砂洋桶壺是紫砂茗壺名種里較為常見的一種傳統(tǒng)紫砂壺款式,亦是一種茶壺款式的專用名稱。自清末民初創(chuàng)制以來,以其造型簡練,使用方就,適宜把玩,便于提攜,便于茗泡而一度盛行,并為大多數茗壺喜好者接受,嗜好、收藏而成為紫砂光貨素器類經典傳統(tǒng)作品之一。
近現(xiàn)代多位大師,著名藝人都制作過洋桶壺。洋桶壺長圓形身簡,端莊大方,典型的光貨特點,最不能遮丑,所以洋桶壺既是入門練藝又是最能考慮紫砂傳統(tǒng)技藝功力的一致壺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