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泡時間和次數(shù)與茶葉種類、泡茶水溫、用茶數(shù)量和飲茶習慣等都有關系,不可一概而論。據(jù)研究測定,茶葉經(jīng)沸水沖泡后,首先從茶葉中浸提出來的是維生素、氨基酸、咖啡堿等,一般浸泡到3分鐘時,上述物質在茶湯中已有較高的含量。
由于這些物質的存在,使茶湯喝起來有鮮爽醇和之感;但不足的是缺少茶湯應有的刺激味。以后,隨著茶葉浸泡時間的延長,茶葉中的茶多酚類物質陸續(xù)被浸提出來。
一般當茶葉浸泡到5分鐘時,茶湯中的多酚類物質已相當高了。這時的茶湯喝起來鮮爽味減弱,苦澀味等相對增加。所以為什么有些普洱茶泡到后面澀感加強,也是這個道理。
茶葉中各種物質在沸水中浸出的快慢還與茶葉的老嫩和加工方式有關。一般說來,細嫩的茶葉比粗老的茶葉,茶汁容易浸出,沖泡時間宜短些;反之,則要長些。松散型的茶葉比緊壓型的茶葉茶汁容易浸出,沖泡時間宜短些;反之,則要長些。碎末型的茶葉與完整型的茶葉相比,茶汁容易浸出,沖泡時間宜短些;反之,則要長些。
另外泡茶水溫的高低和用茶數(shù)量的多少,也影響沖泡時間的長短:水溫高、沖泡時間宜短;水溫低、用茶少、沖泡時間宜長。
最后,沖泡時間究竟多長,還是以飲用者的口味為標準了,需要多次的實踐,自己調整一下。但總的原則無非上面說的那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