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茶毒蛾
學名: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
類屬:鱗翅目毒蛾科
目錄
1. 相關圖片
2. 分布與危害
3. 形態(tài)特征
4. 發(fā)生規(guī)律
5. 防治方法
6. 防治藥械
相關圖片 分布與危害 分布:江西(各縣、市)、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湖北、湖南、云南、四川、西藏、甘肅、貴州、陜西;日本。
寄主:油茶、茶樹、柑橘、櫻桃、柿、枇杷、梨、烏桕、油桐、玉米等。
危害狀:危害油茶時,先食嫩梢,后食葉片、嫩枝皮、果皮,使茶籽減產(chǎn),嚴重影響樹木生長,甚至使樹木死亡。
形態(tài)特征 成蟲:雌蛾體長10-12mm,翅展30-35mm。體黃褐色。前翅橙黃色或黃褐色,中部有2條黃白色橫帶,除前緣、頂角和臀角外,翅面滿布黑褐色鱗片,頂角有2個黑斑點。后翅橙黃或淡黃褐色,外緣和緣毛黃色。腹部末端有成簇黃毛。雄蛾體長約10mm,翅展20-26mm。體、翅色澤隨世代不同而異:第一代黑褐色,第二、第三代多為黃褐色或橙黃色,少數(shù)為黑褐色。前翅中部亦有2條橫帶,頂角有2個黑斑。后翅色澤同前翅。
卵:扁圓形,淺黃色,直徑0.6-0.8mm。卵塊橢圓形,中央為2-3層重疊排列,邊緣為單層排列,表面覆蓋黃色絨毛,每一卵塊有卵百余粒。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約20mm,圓筒形。頭紅褐色,胸腹部淺黃色,氣門上線褐色,上有白線1條,伸達第八腹節(jié)。自前胸至第九腹節(jié),每節(jié)具毛瘤8個,以腹部第一、二、八節(jié)亞背線上的毛瘤最大。毛瘤上有白色細毛。
蛹:體長8-12mm,圓錐形,黃褐色,密生黃色短毛,末端有鉤狀尾刺。繭薄土黃色。
發(fā)生規(guī)律 各地發(fā)生代數(shù)不同,江西一年發(fā)生2~3代,以卵塊在樹冠中、下部或萌芽條的葉背越冬。初齡幼蟲取食葉片下表皮和葉肉,使被害葉呈網(wǎng)狀,幾日后桔黃。3齡后能將全葉吃光,僅殘留主脈或葉柄,幼蟲喜聚集在樹冠頂部為害。4齡幼蟲食量漸增,成群分散取食全葉,受驚擾常抬頭左右搖擺或吐絲下垂,5、6齡幼蟲食量大增,常吃光一株就遷往它株,并加害嫩枝和幼果。幼蟲怕高溫,中午遷移到樹冠中、下部或樹干上棲息,傍晚又爬上為害。老熟幼蟲爬到地面桔枝落葉層下或土隙中結(jié)繭化蛹,一般以陰暗濕潤的地方化蛹最多。成蟲有趨光性,產(chǎn)卵于葉背中脈附近。
防治方法 (1)滅蛹,利用培土壅根,培土7~10厘米,打?qū)崳雇林杏疾荒苡鸹?,或燒毀地面枯枝落葉層中的蛹。
(2)捕殺幼齡幼蟲,初齡幼蟲有吐絲下垂的習性,群集性強,被害狀明顯,將枯黃或灰白色膜質(zhì)被害葉片摘掉,將幼蟲殺死。在捕殺時,注意防護,以免毒毛刺皮膚。
(3)可在早春摘除越冬卵塊。
(4)用魚藤精噴殺幼蟲,用25%魚藤酮100g加水50~60kg,再加0.1%~0.3%肥皂,殺蟲率可達90%以上。
(5)用肥皂水浸泡幼蟲,將肥皂或棉油皂切成薄片,用少量水煮溶,加水(不能用井水)配成150~200倍液,將有蟲枝葉浸入肥皂水內(nèi),隨即取出,殺蟲率可達100%。
(6)3齡前可用0.2%阿維菌素2500~3000倍液進行防治。
(7)松堿合劑:松香1.5kg、堿1kg、水5kg混合成原液,使用時稀釋10~15倍,殺蟲率達95%;此藥劑不能在采茶季節(jié)使用。
(8)用木姜子液毒殺幼蟲,成熟木姜子(樟木科)1份、水5~10份,煮沸1小時,使液煮成黑褐色時,磨細,過濾成藥液。
(9)煙草水:煙草葉0.5kg,加水30kg或煙筋0.5kg加水10kg,浸一天,用時加1~2斤生石灰噴灑。
(10)黃藤根:將根、莖、葉切碎,每5kg加水60~75kg,浸3~4天,待色變黃后使用,或直接加水煮沸,冷卻后使用。
(11)夏季可用青蟲菌、殺螟桿菌或兩種菌劑混合使用。
(12)利用未交尾的雌蛾引誘雄蛾。
防治藥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