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本沒有什么茶圈,喝茶的人多了,便有了茶圈。
茶圈人士的標配:麻衣、一條長圍巾垂下來、數(shù)不清的手串、竹編提籃外加個人品茗杯。
這還只是標配而已,更夸張一點兒的有:袈裟,佛珠,再剃個光頭?;蚴强瓷先ハ竦兰抑腥说鹊?。當然這些情況就不屬于標配了
稱呼也無非是這幾種:居士、茶人、茶文化學者、中日韓茶道大師。
這是茶圈。
還有一些號稱在茶道中滾打了20余載的大師,仔細看看也不過30出頭。現(xiàn)階段的現(xiàn)狀就是如此:把能加的履歷都加上,沒有的編一個也要加上。簡直像大學畢業(yè)生找工作投簡歷似的。
想想看,有過×××茶經(jīng)歷,與學生寫的幾年級獲得“優(yōu)秀學生”稱號有什么區(qū)別?鬼知道真假?
最重要的是,與其諸多名頭和所謂的情懷綁在一起的是他的茶。這些名頭和情懷和茶的好壞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嗎?
理智來說,沒有。但很不幸的是,還真有。
我發(fā)現(xiàn)很多茶友還是很吃這一套,套用最近某位仁兄在自己公號上說的一句話:“賣茶就賣茶,非要別人叫自己老師才舒服。”
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往。
這也是茶圈。
還有很多茶友,喝茶到走火入魔,唯我獨尊。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張口閉口擺資歷,捏著胡子,一本正經(jīng)的說大紅袍是紅茶,那卡茶在布朗山上。
喝出海拔,陰面陽面更是張口就來。喝茶的時候一定要沉默半天裝深沉:“嗯,這茶不錯”然后不再多說一句。往往這種情況下,搞不清楚的眾人反而有些肅然起敬了。
再加上看了很多洗腦文說“茶桌上不說話的肯定是高手”這種令人無語的金句,會莫名感覺他是大師。然而你一旦提不同意見,他立即會跳將起來。“你懂個屁”“我喝茶多久多久”“我有多少多少茶”“我走過多少多少產(chǎn)區(qū)………”。
可惜喝茶不是集郵,單純的玩?zhèn)€人崇拜也不會讓茶品質提升。喝過的茶多也不代表會喝茶,家里的茶多也不代表有好茶喝。想想看,一直以1000塊一斤一下的茶作為標桿,喝50年上限也不會到2000塊,也沒有什么值得驕傲的。
這還是茶圈。
這年頭,認真喝茶追求茶品質的人沒有話語權。但是鼓吹“喝××茶可以減肥”“喝××茶對皮膚好”“喝××茶可以治病”這類賣藥的倒是更懂茶一點兒。最可悲的是,許多有一定知名度的公號也在大肆宣揚此類東西。
對自己和對茶友沒有一點兒責任心可言。為了賣什么茶就說什么茶怎么怎么好,關鍵問題上避重就輕,毫無底線。只說好聽的不說危害,完全做不到客觀公正。這也是當今很多茶友喝茶越喝越糊涂的原因之一。
這仍是茶圈。
喝茶,是喝的食品。是喝的飲料,喝的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別人。滿足口腹之欲才是它最基本的功能。它不是保健品不是藥,不是故事,也不是禪。更沒有那么多的人生。
茶本身有好壞,但是忽略不談,反而本末倒置,搞的烏煙瘴氣,好壞概念都模糊不清,有些茶葉培訓機構還搞星宿老仙似的口號,讓喝茶徹底變成皇帝的新衣。茶變成了一種工具,一種宗教,一片滿足優(yōu)越感和虛榮心的樹葉。
這不是茶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