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茶,與學任何學科一樣,有循序漸進的次第方法。
如果是零基礎學茶,大抵上可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一:了解按工藝劃分的六大茶類
上世紀七十年代,陳椽教授撰寫了《茶葉分類與理論實踐》,從科學角度闡釋茶葉分類的原理并提出分類方法。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六大茶類,是按茶的發(fā)酵工藝程度進行分類的。
這個階段,需要了解六大茶類是哪六種,它們的茶葉形態(tài)、茶湯色澤、滋味各有什么不同,需分別一一對照品飲、了解。能夠做到看干茶、聞香氣、喝滋味、觀葉底便可判斷它屬于哪一類茶。
這個階段是入門的基礎,此時其實并未開始真正學茶。
二:進入“知”的層面——海量讀書
關于茶的典籍很很多,這個階段的海量讀書多指的是近代、當代的學術讀物。原因是這些書、刊多以茶葉作為農(nóng)副產(chǎn)品的角度,闡述茶葉的物質(zhì)原理。世間一切事物皆以物質(zhì)屬性為基礎、以其精神屬性為發(fā)展,打好基礎即便將來走到“茶道”的領域,也能不忘初心、記得它本來的樣子。
書刊涉及:
中國茶葉史、近代世界茶葉史;茶樹栽培學;制茶學;茶藥學;茶葉檢驗學;茶葉商品學、茶葉市場學、茶葉貿(mào)易學、茶葉經(jīng)濟學等等。
這個階段,在讀書的同時,慢慢對六大茶類進行細分。諸如,江、浙的綠茶與安徽綠茶的區(qū)別、廣東烏龍與福建烏龍的差異、花香紅茶與果香紅茶的不同、能辨別水仙與肉桂、名優(yōu)茶與非名優(yōu)茶的不同等等。
總之,在海量讀書的同時亦需要不間斷的喝茶,這個階段能細分茶葉因品種、產(chǎn)地、工藝不同而呈現(xiàn)出茶湯的各種不同,勿需急于追求茶葉的段位高低。
三:進入“行”的層面——走茶山
當你有了一定理論認知以后,去茶山走走,看一看書本上的記載究竟是怎樣的一片葉子。
可以給自己制定一個規(guī)劃地圖,在每年的采茶期分別走訪不同的地域。走茶山,主要看幾個方面,茶樹的山場環(huán)境、茶葉的生長狀態(tài);采摘結束可在廠里看一下完整的加工工藝;好茶需好水來發(fā),不要忘記品飲一下當?shù)氐乃?br>進行實踐學習,多與茶農(nóng)交流。此時,若發(fā)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不同,切忌不要輕易判斷理論的錯誤或者實地的錯誤,多思考這些差異的原因。茶,本是一個生命,每一片葉子都不一樣,多感悟恒定之中的變數(shù)、無常中的永恒。世間萬物無非動、靜二字,思變則通,你會一下子明白許多道理。
這個階段,對品茶開始進入段位上的區(qū)分。諸如,同樣的肉桂,不同的山場環(huán)境、工藝上細微的差別,對應出茶湯有什么不同。由喝茶進入品茶的領域,由口感到體感,由感官入心,慢慢體悟“茶氣”這個概念。
四:“知行合一”——泡好手中一杯茶
到了此時,方能明白何謂泡好一杯茶,出現(xiàn)怎樣的口感說明沒泡好,問題出在哪里。你的“明白”都與之前階段的沉淀有關,時間的果可驗證先前所種的一切因。
這個階段,可讀些古籍,了解古人品茶的心境,茶道都會為你打開一扇時間的門,讓你常與古人精神往來。此時,會感悟到“茶是一輩子的陪伴”,即便窮盡畢生,都沒有到盡頭的那一天。
學茶就是多內(nèi)省、少外求,多在自身見地下功夫,勿四處攀緣。經(jīng)典上多讀多悟、茶上多喝多品、茶事上多經(jīng)多歷、外求歸于內(nèi)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