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障 形 式
生 產(chǎn) 原 因
排 除 方 法
泵不出水
1、 水泵反轉
2、 進水管道漏氣
3、 泵腔儲水太少
4、 電壓太高,啟動時聯(lián)軸器打滑
5、 吸程太高
6、 沒有灌水或泵內(nèi)灌水不足
7、 壓力受阻不轉
8、 底閥堵塞或秀死
1、 改變電機接線
2、 杜絕漏氣
3、 增加儲水量
4、 調(diào)整電壓
5、 降低泵安裝位置
6、 放凈空氣、灌滿水
7、 清洗葉輪、泵殼、隔離套
8、 清除堵塞物和修理底閥
流量不足
1、 吸入管徑太小
2、 葉輪流道堵塞
3、 揚程過高
4、 轉速太低
5、 葉輪磨損或腐蝕嚴重
6、 安裝總揚程太高或吸程過高
7、 吸入管路有空氣漏氣
8、 密封環(huán)嚴重磨損
1、 調(diào)和進水管
2、 清洗葉輪
3、 開大出水閥
4、 恢復額定揚程
5、 更換葉輪
6、 降低揚程、降低泵安裝位置
7、 拒絕漏氣
8、 更換密封環(huán)
揚程過低
1、 流量過大
2、 轉速太低
1、 關小出水閥
2、 恢復額定轉速
噪音太大
1、 軸嚴重磨損
2、 軸套嚴重磨損
3、 驅動磁鋼杯與隔離套接觸
4、 轉動部分和固定部分有摩擦
5、 吸水揚程超過或底閥堵塞
6、 泵沒有固定好
1、 更換泵軸
2、 更換軸套
3、 調(diào)整間隙或更換部件
4、 檢修、更換零件
5、 降低設備位置或清除堵塞物
6、 重新固定好
漏液
1、 漏釘松動
2、 o型密封圈損壞
3、 崩殼或隔離套破裂腐蝕穿孔
1、 擰緊螺釘
2、 更換o型密封圈
3、 更換泵殼或隔離套
故 障 形 式
生 產(chǎn) 原 因
排 除 方 法
泵不出水
1、 水泵反轉
2、 進水管道漏氣
3、 泵腔儲水太少
4、 電壓太高,啟動時聯(lián)軸器打滑
5、 吸程太高
6、 沒有灌水或泵內(nèi)灌水不足
7、 壓力受阻不轉
8、 底閥堵塞或秀死
1、 改變電機接線
2、 杜絕漏氣
3、 增加儲水量
4、 調(diào)整電壓
5、 降低泵安裝位置
6、 放凈空氣、灌滿水
7、 清洗葉輪、泵殼、隔離套
8、 清除堵塞物和修理底閥
流量不足
1、 吸入管徑太小
2、 葉輪流道堵塞
3、 揚程過高
4、 轉速太低
5、 葉輪磨損或腐蝕嚴重
6、 安裝總揚程太高或吸程過高
7、 吸入管路有空氣漏氣
8、 密封環(huán)嚴重磨損
1、 調(diào)和進水管
2、 清洗葉輪
3、 開大出水閥
4、 恢復額定揚程
5、 更換葉輪
6、 降低揚程、降低泵安裝位置
7、 拒絕漏氣
8、 更換密封環(huán)
揚程過低
1、 流量過大
2、 轉速太低
1、 關小出水閥
2、 恢復額定轉速
噪音太大
1、 軸嚴重磨損
2、 軸套嚴重磨損
3、 驅動磁鋼杯與隔離套接觸
4、 轉動部分和固定部分有摩擦
5、 吸水揚程超過或底閥堵塞
6、 泵沒有固定好
1、 更換泵軸
2、 更換軸套
3、 調(diào)整間隙或更換部件
4、 檢修、更換零件
5、 降低設備位置或清除堵塞物
6、 重新固定好
漏液
1、 漏釘松動
2、 o型密封圈損壞
3、 崩殼或隔離套破裂腐蝕穿孔
1、 擰緊螺釘
2、 更換o型密封圈
3、 更換泵殼或隔離套
故 障 形 式
生 產(chǎn) 原 因
排 除 方 法
泵不出水
1、 水泵反轉
2、 進水管道漏氣
3、 泵腔儲水太少
4、 電壓太高,啟動時聯(lián)軸器打滑
5、 吸程太高
6、 沒有灌水或泵內(nèi)灌水不足
7、 壓力受阻不轉
8、 底閥堵塞或秀死
1、 改變電機接線
2、 杜絕漏氣
3、 增加儲水量
4、 調(diào)整電壓
5、 降低泵安裝位置
6、 放凈空氣、灌滿水
7、 清洗葉輪、泵殼、隔離套
8、 清除堵塞物和修理底閥
流量不足
1、 吸入管徑太小
2、 葉輪流道堵塞
3、 揚程過高
4、 轉速太低
5、 葉輪磨損或腐蝕嚴重
6、 安裝總揚程太高或吸程過高
7、 吸入管路有空氣漏氣
8、 密封環(huán)嚴重磨損
1、 調(diào)和進水管
2、 清洗葉輪
3、 開大出水閥
4、 恢復額定揚程
5、 更換葉輪
6、 降低揚程、降低泵安裝位置
7、 拒絕漏氣
8、 更換密封環(huán)
揚程過低
1、 流量過大
2、 轉速太低
1、 關小出水閥
2、 恢復額定轉速
噪音太大
1、 軸嚴重磨損
2、 軸套嚴重磨損
3、 驅動磁鋼杯與隔離套接觸
4、 轉動部分和固定部分有摩擦
5、 吸水揚程超過或底閥堵塞
6、 泵沒有固定好
1、 更換泵軸
2、 更換軸套
3、 調(diào)整間隙或更換部件
4、 檢修、更換零件
5、 降低設備位置或清除堵塞物
6、 重新固定好
漏液
1、 漏釘松動
2、 o型密封圈損壞
3、 崩殼或隔離套破裂腐蝕穿孔
1、 擰緊螺釘
2、 更換o型密封圈
3、 更換泵殼或隔離套
故 障 形 式
生 產(chǎn) 原 因
排 除 方 法
泵不出水
1、 水泵反轉
2、 進水管道漏氣
3、 泵腔儲水太少
4、 電壓太高,啟動時聯(lián)軸器打滑
5、 吸程太高
6、 沒有灌水或泵內(nèi)灌水不足
7、 壓力受阻不轉
8、 底閥堵塞或秀死
1、 改變電機接線
2、 杜絕漏氣
3、 增加儲水量
4、 調(diào)整電壓
5、 降低泵安裝位置
6、 放凈空氣、灌滿水
7、 清洗葉輪、泵殼、隔離套
8、 清除堵塞物和修理底閥
流量不足
1、 吸入管徑太小
2、 葉輪流道堵塞
3、 揚程過高
4、 轉速太低
5、 葉輪磨損或腐蝕嚴重
6、 安裝總揚程太高或吸程過高
7、 吸入管路有空氣漏氣
8、 密封環(huán)嚴重磨損
1、 調(diào)和進水管
2、 清洗葉輪
3、 開大出水閥
4、 恢復額定揚程
5、 更換葉輪
6、 降低揚程、降低泵安裝位置
7、 拒絕漏氣
8、 更換密封環(huán)
揚程過低
1、 流量過大
2、 轉速太低
1、 關小出水閥
2、 恢復額定轉速
噪音太大
1、 軸嚴重磨損
2、 軸套嚴重磨損
3、 驅動磁鋼杯與隔離套接觸
4、 轉動部分和固定部分有摩擦
5、 吸水揚程超過或底閥堵塞
6、 泵沒有固定好
1、 更換泵軸
2、 更換軸套
3、 調(diào)整間隙或更換部件
4、 檢修、更換零件
5、 降低設備位置或清除堵塞物
6、 重新固定好
漏液
1、 漏釘松動
2、 o型密封圈損壞
3、 崩殼或隔離套破裂腐蝕穿孔
1、 擰緊螺釘
2、 更換o型密封圈
3、 更換泵殼或隔離套
1.安裝進水管路時,水平段水平或向上翹
這樣做會使進水管內(nèi)聚集空氣,降低水管和水泵的真空度,使水泵吸水揚程降低,出水量減少。正確的做法是:其水平段應向水源方向稍有傾斜,不應水平,更不得向上翹起。
2.進水管路上用的彎頭多
如果在進水管路上用的彎頭多,會增加局部水流阻力。并且彎頭應在垂直方向轉彎,不允許在水平方向轉彎,以免聚集空氣。
3.水泵進水口與彎頭直接相連
這樣會使水流經(jīng)過彎頭進入葉輪時分布不均。當進水管直徑大于水泵進水口時,應安裝偏心變徑管。偏心變徑管平面部分要裝在上面,斜面部分裝在下面。否則聚集空氣,出水量減少或抽不上水,并有撞擊聲等。若進水管與水泵進水口直徑相等時,應在水泵進水口和彎頭之間加一直管,直管長度不得小于水管直徑的2~3倍。
4.裝有底閥的進水管zui下一節(jié)不是垂直的
如這樣安裝,閥門不能自行關閉,造成漏水。正確安裝方法是:裝有底閥的進水管,zui下一節(jié)是垂直的。如因地形條件限制不能垂直安裝,則水管軸線與水平面夾角應在60°以上。
5.進水管的進水口位置不對
(1)進水管的進水口離進水池底和池壁距離小于進水口直徑。如果池底有泥沙等污物時,進水口離池底的距離小于直徑的1.5倍時,會造成抽水時進水不暢或吸進泥沙雜物,堵塞進水口。
(2)進水管的進水口入水深度不夠時,這樣會引起進水管周圍水面產(chǎn)生漩渦,影響進水,減少出水量。正確的安裝方法是:中小型水泵入水深度不得小于300~600mm,大型水泵不得小于600~1000mm。
6.出水管口在出水池正常水位以上
如果出水口在出水池正常水位以上,雖增加了水泵揚程,但減少了流量。如因地形條件所限,出水口必須高出出水池水位,則應在管口加裝彎頭和短管,使水管成為虹吸式,降低出水口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