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餅茶又稱圓茶,屬于緊壓茶,它是將茶葉加工緊壓成外形美觀酷似滿月的圓餅茶,然后將每7塊餅茶包裝為1筒,故得名“七子餅茶”。
在普洱茶發(fā)展歷史中,普洱茶從“團茶”到“圓茶”,再到“七子餅茶”,它們的歷史是一脈相承的。
七子餅茶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周武王時期,“巴蜀之地有普茶,其狀圓、曰:七子餅茶”據(jù)《華陽國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魚鹽銅鐵、丹漆茶蜜,皆納貢之。”這是最早的七子餅茶的歷史記載。
把七餅圓茶捆為一筒,始為清朝的定制。
《大清會典事例載“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準,云南商販茶,系每七圓為一筒,重四十九兩(合今1800克),征稅銀一分,每百斤給一引,應(yīng)以茶三十二筒為一引,每引收稅銀三錢二分。于十三年始,頒給茶引三千。”這里清廷規(guī)定了云南外銷茶為七子茶,但當時還沒有這個提法。
清末,由于清廷處于沒落期,茶葉形式開始多變,為了區(qū)別,人們將七個一筒的圓茶包裝形式稱為“七子圓茶”。
解放后,云南茶葉公司所屬各國營茶廠,使用中茶公司的商標,生產(chǎn)“中茶牌”圓茶。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云南茶葉進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號召力、更利于宣傳和推廣的名稱,他們改“圓”為“餅”,形成了“七子餅茶”這個吉祥名稱,從此“云南七子餅茶”就成了緊壓茶的霸主。圓一筒,原是清廷為了規(guī)范計量、生產(chǎn)和方便運輸所制定的一個標準,發(fā)展至今,“七子餅“已成為普洱茶中響當當?shù)纳唐访Q。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中,“七”是一個吉祥數(shù)字,象征著多子多福,七子相聚,圓圓滿滿。目前七子餅茶暢銷于港、澳、臺及東南亞地區(qū),在海外華人中被視為“合家團圓”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