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過普洱生茶的茶友,可以說幾近99%的人,都感受過喝到過茶湯中的苦味。于是就會有“普洱茶的苦是好還是不好?什么樣的情況是好,什么樣的情況是不好”這樣的疑惑。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普洱生茶是以云南大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經過鮮葉采摘、攤晾、殺青、揉捻、陽光晾曬、蒸壓成形、自然干燥、包裝等一系列的制茶工序后,形成的自然轉化的茶品。茶葉在制成成茶品的過程中,只進行了輕微的發(fā)酵,使得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大量留存。而這些物質在后期存儲中,發(fā)生一系列復雜的變化。
在干燥、干凈、溫濕度適宜、無光照直射、無異味的環(huán)境下,恰當存儲的生茶,無論是5年還是10年亦或是20、30年,再品飲時會有不一樣的滋味。
形成生茶苦味的基礎物質主要是茶葉中的咖啡堿、兒茶素等。這兩類物質容易溶于熱水,使茶湯呈現(xiàn)出苦味。同時又與茶葉中的糖類、氨基酸類等物質,形成復合物,提高茶湯的甜度、鮮爽度。
茶葉中的咖啡堿、兒茶素等物質含量的多與少,由茶樹的生長環(huán)境起著決定性作用。
如布朗山系的老曼峨、曼新竜等村寨中生長的茶樹,將茶樹鮮葉制成茶品沖泡品飲后,會發(fā)現(xiàn)茶湯滋味中的苦味,較其它山系出產的茶品濃重。
而像景邁、臨滄等地生長的茶樹,將茶樹鮮葉制成茶品沖泡品飲后,茶湯中澀的滋味比苦味明顯。
除了茶樹的生長環(huán)境會影響茶葉中多酚類、咖啡堿等物質含量的多少,從而影響茶品沖泡后苦味的輕重。還有制作工藝的不當和茶葉病蟲害也會影響茶葉滋味中的苦味。
生茶的制作過程中,除了原料的優(yōu)質,還需要有精湛的制茶技藝。殺青的適度決定著茶品的品質和后期良好的自然轉化。
殺青的溫度對茶葉中酶等活性物質有較大影響,溫度過高,使茶葉中活性酶等物質失去活性,不利于茶品后期的存儲和自然轉化;溫度過低,殺青進行的不徹底,茶葉的青味、含水量不能減少到恰當的量,影響茶品制成后的品飲感受,所以殺青時溫度過高和過低都不行。
最后就是茶葉在生長過程中,因為病蟲害等原因使得茶葉內含物質遭到破壞,從而苦味加重。
但對于古樹茶來說出現(xiàn)的概率不大。因為古茶樹歷百年生長,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無需借助人為因素,就能夠依靠天然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進行調節(jié)。如茶樹給鳥棲身,鳥吃蟲子保護茶樹。
這是從苦味產生的物質基礎來分析,而每個人對苦味的感受存在一定差異,有的茶友對苦味十分敏感;有的茶友可能會較為遲緩。我們就從苦給人帶來的感受再來分析一二。
普洱生茶的苦味輕重包括:幾乎沒有苦味、輕微的苦味、苦味重、苦味濃烈;
普洱生茶的苦味產生快慢:茶湯一入口就能感到苦味、苦味隨茶湯慢慢的出現(xiàn);普洱生茶苦味是否能化以及化去的快慢:能化且快速來,快速去;隨時間緩緩化去;不能化且苦味快速來。
常言道:“不苦不澀不成茶”但還有下一句“苦澀不化非好茶”。
普洱生茶沖泡后,出現(xiàn)的苦味,若是苦味能夠迅速化去,且隨之而來的是回甘甜潤,這樣的苦可視為好的苦。
若是苦味在口腔內持久不散,同時每飲一泡茶都會疊加,給口腔造成不適感,這樣的苦則為不好的苦。
當然因為每個人對苦味的感知不同,并非是絕對的。但飲茶,適口為好,給口腔帶來舒適的茶方能算得上好。
普洱生茶的苦味還會受到,沖泡時投茶量和出湯時間的影響。
有的生茶投茶量需要比一般的茶品減少,如《老曼峨》古樹春茶時,投茶量在6克。
。因為老曼峨位于布朗山系,在獨特的氣候、水源、土壤的共同作用下,使得茶葉中咖啡堿的含量較高。所以,沖泡時投茶量需適當減少。
沖泡茶品時,出湯時間的把握也很重要,不宜重悶,前5泡即入即出,不宜泡較長時間。
綜上所述,“不苦不澀不成茶,苦澀不化非好茶”。普洱茶的苦是一種正常的滋味呈現(xiàn),只是苦味有輕有重,有化和不化,有化的快慢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