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中醫(yī)藥的發(fā)展,各省。直轄市都有藥材公司領導和組織各地藥材生產和科研工作。吉林、北京、四川、浙江、廣西、云南、海南等地先后成立了代表不同氣候類型的中草藥引種栽培研究機構及基地,許多研究所設有栽培研究室。吉林農業(yè)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西北大學、四川省中藥學校(峨嵋)開設藥材專業(yè),培養(yǎng)了大批專業(yè)科技人才。在調查總結和試驗研究的基礎上,各地先后出版了《種藥材生產技術》、《藥用植物栽培技術》、《中國藥用植物栽培學》等書籍不下幾十種,這些出版物對中藥材的科研、生產均發(fā)揮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在改進栽培技術方面,如四川省中藥研究所調查并總結出了提高石柱黃連產量的六條栽培技術。江蘇省昆山縣根據南京藥學院研究結果,將薏苡由旱生改為濕生,使產量由每667平米產40千克,增加到30o千克。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由于掌握了天麻與密環(huán)菌及其他共生菌關系,天麻大面積人工種植成功,解決了天麻供不應求的問題。人參和西洋參最適宜用森林腐殖質土栽培,由于農田栽培人參和西洋參獲得成功,解決了參業(yè)發(fā)展與林業(yè)發(fā)展的矛盾。對皮類、樹脂類藥材的研究近年來也有很大的進展,如杜仲的環(huán)狀剝皮取代了砍樹剝皮,廣東進行了天竺黃形成原因及人工栽培天竺黃的研究,使產量提高4~5倍。
在良種選育方面,江蘇省海門縣用薄荷的兩個品系雜交育
成了精油含量高達85%的高產品種海香1號。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用新狀元和武涉1號雜交。小黑英和大青英雜交分別育成了地黃高產新品種北京1號和北京2號。用野生藥用齒瓣元胡與正品浙江元胡雜交,育成了綜合齒瓣元胡塊莖大、生長旺盛,家栽浙江元胡有效成分含量高、繁殖快的雜交元朝新品種雜交9號。該品種適宜北方栽種,比引種浙江元胡產量高50%,填補了北方無栽培元胡良種的空白。用系統(tǒng)育種法,經20年努力,與吉林省集安一參場協(xié)作,育成了高產優(yōu)質的人參新品種邊條1號。吉林左家特產研究所育成了有效成分含量較高的黃果人參新品種。浙江鄞縣農業(yè)局、杭州藥物所分別育成了能增產10%左右的浙貝新品種梅園1號、新嶺1號。寧夏農業(yè)科學院育成了果大質優(yōu)的構杞新品種寧杞1號。四川省中藥研究所有成了高產的附子、薏苡等新品種,全國各地育成的4倍體藥材新品種有牛膝、黨參、板藍根、薄荷、大蒜、丹參等。
野生藥材先后引為家種的有天麻、黃芩、細辛、甘草、五味子、桔梗、半夏、百合、何首烏、山茱萸、梔子、絞股藍、石斛、防風、龍膽、肉蓯蓉、知母、冬蟲夏草、豬苓、川貝母、紫草、柴胡、天門冬、薤白等。
新中國成立50年來,對治療嚴重疾病的一些新藥材進行了野生變家栽的馴化工作,加抗癌藥材喜樹、美登木、長春花等;治療心血管病藥材月見草、黃草、毒毛旋花、小葉洋地黃等;抗衰老藥材小蔓長春花、白首烏;對肺膿瘍有特效的金養(yǎng)麥;對瘧疾的治療有特效的青蒿等。
從國外引種名貴藥材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已引種成功的有顛茄、洋地黃、蛔蒿、番紅花、水飛薊、西洋參等。特別是很多南藥如金雞納、白豆蔻、丁香、馬錢、安息香、古柯、兒茶、番瀉葉、胖大海、澳洲茄、印度羅芙木等,這些藥材過去依賴進口,不能滿足需要,現(xiàn)在很多已引種成功,逐步做到自給。
總之,我國中草藥栽培無論是品種數量,還是種植規(guī)模均處在世界領先地位。在引種馴化、種植技術、品種選育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許多新成果,為人民的醫(yī)療保健。國家的經濟建設作出了貢獻,既為實現(xiàn)我國中醫(yī)藥產業(yè)現(xiàn)代化打下了基礎,也是對祖國和世界醫(yī)藥學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