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揉捻】
揉捻,制茶工序中的一種,大部分茶葉制作過程都有這個工序,傳統(tǒng)的白茶沒有揉捻工序,但現(xiàn)在的新工藝白茶也加了輕柔這一工序。
把經(jīng)過殺青或萎凋變軟的鮮葉用手工或機器揉成條形、針形、顆粒、片等要求的形狀就叫揉捻。揉捻的功用除了做形,主要是造成細胞破碎、茶汁溢出,溢出的茶汁附著在已成形的葉表面,干燥后沖泡才能泡出顏色和滋味。所以揉捻是做各種茶都必有的一道加工工序。
所謂的揉捻可以理解為兩個動作,一個揉,揉即使茶葉成條,一個捻,捻可使茶葉細胞破碎,擠出茶汁,使茶汁附在茶條表面,增加粘性,有利于茶葉外形形成,既用這樣的方法使茶葉面積縮小卷成條形。
【揉捻的作用】
揉捻的功用除了做形,主要是造成細胞破碎、茶汁溢出,溢出的茶汁附著在已成形的葉表面,干燥后沖泡才能泡出顏色和滋味。所以揉捻是做各種茶都必有的一道加工工序。
揉捻的作用,一是使茶葉成條形,二是使茶葉中的細胞破碎,茶汁溢出附在茶葉表面,有利于增加茶湯濃度,這也是洗茶快速出湯的原因。茶葉揉捻的越重,茶葉越不耐泡。
【常見的揉捻方式】
揉捻作業(yè),常見的有手工揉捻和機械揉捻兩種方法。目前除一些名優(yōu)茶加工尚少量保留手工揉捻外,絕大多數(shù)已實現(xiàn)機械化作業(yè)。
▲上圖手工揉捻
手工揉捻:手工揉捻適合于少量綠茶或部分其他名優(yōu)茶的揉捻作業(yè)。手工揉捻在揉捻臺上進行,作業(yè)時,用單手或雙手將茶葉握在手心,在揉捻篾片上向前方推揉,使茶團在手心中翻轉(zhuǎn),揉到一定程度解塊一次,使加工葉不結(jié)塊。
▲上圖機械揉捻
機械揉捻:機械揉捻使用茶葉揉捻機進行。機械揉捻時,要求機內(nèi)裝葉量適當,“嫩葉適當多投,老葉適當少投”,加壓要“輕一重一輕”,并且“嫩葉宜冷揉輕揉”、“老葉宜熱揉重揉”,尤其是一些名優(yōu)綠茶加工,一定要“輕壓短揉”。
現(xiàn)在的揉捻多用揉捻機揉,將茶葉放進揉桶里,它受到多個作用力的作用,一般機揉需要20到30min不等,揉桶里茶葉越多則所需時間越多。
揉捻分冷揉和熱揉,冷揉既指殺青葉經(jīng)過一段時間攤放后,再進行揉捻,一般用于較嫩茶葉,因為嫩葉的纖維素含量低,果膠物質(zhì)高,揉捻時容易成型;老葉應(yīng)該趁熱揉捻,老葉中含有較多的淀粉和糖,趁熱揉捻有利于淀粉繼續(xù)糊化,有利于增加葉表物質(zhì)的粘稠度,老葉中的纖維素較多,熱揉的可以使纖維素軟化容易成條。熱揉的缺點是容易是葉色變黃有,水悶氣。
揉捻的要求,先輕后重,逐步加壓,輕重交替,最后不加壓。最開始的時候不加壓,使茶葉沿著它的葉脈卷成條,后加壓使細胞破碎。
揉捻的程度要求,三級以上的葉子成條率要達到80%,三級一下的晚達到60%,揉捻葉細胞破壞率要達到45%-55%,茶汁附在茶葉表面,手摸有濕潤感。
【揉捻工藝】
1、綠茶要求耐沖泡,所以綠茶揉捻和紅茶揉捻的程度不同。
紅茶的揉捻要盡可能把葉子各細胞組織破壞,以便充分發(fā)酵,同時也是為了符合消費者一次沖泡飲用的習慣。綠茶揉捻則要求在保證外形的前提下,達到一定的細胞破損率,也就是要有一定的耐泡性。如眉茶等要求細胞破損率在45%-65%之間,如高于70%,不僅不耐沖,而且毛茶滋味苦澀;如低于40%,茶味淡薄,條索也不緊,所以綠茶揉捻時間較紅茶短,壓力較紅茶小。
比較眉茶、烘青、珠茶、龍井的揉捻,因各自對外形與耐沖泡的要求不同,揉捻掌握也不同。眉茶、烘青為了條索緊結(jié),揉捻時間稍長。高級嫩葉30--40min,中級茶40--50min,低級茶50--60min。珠茶的形狀主要依靠鍋炒成圓,所以揉捻時間較短,一般嫩葉揉15--30min,老葉揉20--30min。龍井要求扁平光滑而又耐沖泡,所以,高級茶沒有揉捻工序,只是在青鍋、輝鍋中在壓扁磨光時破損部分細胞。很多針型高級茶也是如此。
2、揉捻是烏龍茶初制的塑型工序,通過揉捻形成其緊結(jié)彎曲的外形,并對內(nèi)質(zhì)改善也有所影響。
由于烏龍茶原料偏老,因此必須采取熱揉、少量、逐漸加壓和短時、快速的揉捻措施。否則殺青葉冷卻后變硬發(fā)脆,不易揉成條;如果投葉量多,揉捻時間過長,易形成水燜氣。由于殺青后要趁熱揉捻,所以烏龍茶的殺青常常與揉捻結(jié)合起來,故又稱“炒揉”。烏龍茶殺青也有手工殺青和機械殺青兩種方式。
手工炒揉,常采用“兩炒兩揉”和“炒揉結(jié)合”的方法。手工炒青分初炒和復炒。初炒鍋溫220~280℃,每鍋投葉量為0.7~1.0公斤,青葉下鍋后燜炒,待葉溫上升,開始拋炒。采取多燜少拋,炒勻炒適的原則。炒2分鐘左右,待葉子柔軟粘手,即可趁熱起鍋揉捻,揉捻至葉子成條,茶汁外溢即可解塊復炒。復炒時鍋溫180℃左右,將初揉葉在鍋內(nèi)迅速翻炒,炒至燙手時起鍋,進行復揉,揉至條索緊結(jié)為度。炒揉結(jié)束含水量約為50%~55%。
機械炒揉可簡化為“一炒一揉”。殺青機有鍋式和滾筒殺青機兩種。鍋式殺青機每鍋投葉量2公斤左右。鍋溫250~280℃,操作一般為先燜、中透、后燜,炒至葉子柔軟,富有黏性,無青氣,發(fā)出清香為度,約2~3分鐘。滾筒殺青機多用110型滾筒殺青機,殺青溫度為220~240℃,投葉量15~20公斤,炒3~4分鐘可達到適度,減重率45%~50%。揉捻時常采用小型揉捻機,便于短時熱揉,投葉量5~10公斤,轉(zhuǎn)速55~65圈/分鐘,嫩葉揉捻時4~8分鐘,老葉為15~20分鐘,采用逐步加壓、快揉、熱揉的方法。
3、云南大部分生茶,都會根據(jù)其茶青本身的特性,輔以不同程度的揉捻。
而很多小廠茶,為了使得葉片完整好看,往往存在揉捻度不足的問題。適度的揉捻,可以刺激茶葉內(nèi)含物質(zhì),使之適宜后續(xù)的轉(zhuǎn)化。
揉捻主要是要使葉片受到力的作用,使細胞壁破裂,部分茶汁滲出,同時增加茶葉的表面粘度,調(diào)節(jié)茶葉水溶性物質(zhì)的濃度,從而影響茶葉最終沖泡時候的濃度。
對于粗枝老葉,由于革質(zhì)化程度高,所以即便使用重度揉捻,依舊無法使得茶葉形狀得到很大改變。
對于中壯等級的茶青,則揉捻力度的控制就比較藝術(shù)化了,要香氣高揚,則輕揉捻,要味道濃,則重揉捻。
對于芽尖這種嫩葉,則本身就不適合怎么揉捻。
揉捻的作用在于,擠破茶葉的細胞壁,使得茶多酚、兒茶素等等茶葉有效成分產(chǎn)生聚合,而后也使得茶葉有機會再日后的時間里產(chǎn)生后發(fā)酵作用。若未經(jīng)適度揉捻的茶葉,由于細胞壁完整,其茶葉內(nèi)部有效成分無法釋出,不容易與空氣中的氧及有益菌群接觸,不利于后續(xù)轉(zhuǎn)化。
對普洱茶而言,揉捻會做出緊條茶和泡條茶,會產(chǎn)生不同的特性:
緊條茶更容易變化,滋味也更豐富,出湯快,追求味為上的,緊條茶更好。泡條茶,外形粗曠,有型,出湯慢,也有人喜歡,首先新茶的滋味風格就與緊條茶不同。后續(xù)變化,緊條茶,變化快,容易出花果香;泡條茶,變化慢些,滋味香型走向,青草味-花草型。
總的來說,外形與內(nèi)質(zhì)統(tǒng)一考慮,建議緊條為主,再考慮外形,中泡條與緊條拼配為佳。這也是拼配的一種新視角,純料用這種拼配模式最好。普洱茶,從內(nèi)質(zhì)角度說,緊條茶最佳,過去傳統(tǒng)曬青工藝,甚至在曬青過程中有理條復揉的工藝。大廠原料收購評級標準,也多是緊條茶的標準。
緊條茶,從三項因子角度說,有苦底,澀稍收斂,鮮爽方面,濃明,香氣揚,三者和諧,緊條茶的缺點:干茶色澤會偏深,顯毫度稍差,溶解出湯過快。
中泡條茶,是兼顧了外形與內(nèi)質(zhì)的選擇,中泡條茶內(nèi)外皆秀。三項因子,有苦底,澀顯,鮮爽方面,清明,香氣悠,三者和諧尚可,缺點:略顯澀。
泡條茶,是不建議的類型。因為大樹茶的流行,有人就相信,葉張大,條索肥壯就是大樹茶,似乎泡條就是大樹茶,條細,芽小就是小樹茶,其實不盡然。因為品種、采摘習慣、加工等因素,不少地方的大樹茶,條細芽小,比如景邁、那卡,而有些地方的小樹茶,芽頭肥壯,條索健碩,所以泡條茶不必輕信,可能是浮云。現(xiàn)在許多名山,緊條、中泡條成主流,是比較良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