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云霧茶,屬于綠茶。因產(chǎn)自中國江西的廬山而得名。始于中國漢朝,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宋代列為“貢茶“。有詩贊曰:“廬山云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時飲,延年益壽法“。素來以“味醇、色秀、香馨、湯清“享有盛名。茶湯清淡,宛若碧玉,味似龍井而更為醇香?!翱飶]奇秀甲天下,云霧醇香益壽年“。廬山云霧景觀是廬山之奇景,廬山處于一個盆地,大江大湖蒸騰大量不竭的水汽,形成滔滔的云霧涌向廬山,詭譎奇特,變化多端。廬山云霧茶由于長年飽受廬山流泉飛瀑的親潤、行云走霧的熏陶,從而形成其獨特的醇香品質(zhì):葉厚毫多、醇香甘潤、富含營養(yǎng)、延年益壽。
廬山云霧景觀
廬山云霧景觀是廬山一大奇景,廬山處于一個盆地,四面山嶺聳立,南依鄱陽湖,北傍浩瀚的長江。大江大湖蒸騰大量不竭的水汽,形成滔滔的云霧涌向廬山,因為這襟江帶湖的關(guān)系,廬山的水汽很盛,水汽一旦碰上空氣中的塵埃,就成了小水滴。數(shù)不清的小水滴就形成了美麗神奇的廬山云霧,余邵詩云:“廬山云霧景觀奇,變幻無常千萬姿;剛作浪濤騰漢海,又成瀑布瀉天池“。山中云氣出沒無常,諸峰忽隱忽現(xiàn)。瞬息間云海密布,彌漫山谷,咫尺之間不能辨物。當(dāng)峽谷中向上吹的風(fēng)力比水滴往下降的重力大的時候,水滴就隨風(fēng)往上飄了。這種“雨自下而上“的奇特現(xiàn)象就出現(xiàn)了。廬山云霧,四季皆有。夏季最多,秋季較少。夏季云霧多在山頂,冬季云霧多在山腰,這是因為冬季水氣凝結(jié)的位置低于夏季,所以冬季云層的位置也就低于夏季。春夏之交,由于水氣多,季風(fēng)變換,群峰經(jīng)常云遮霧罩,煙霞彌漫,天氣忽晴忽雨,變幻莫測,云霧也詭譎奇特,變化多端。整個廬山隱現(xiàn)在虛無縹緲之間,年均霧日為190多天 。
特點
廬山云霧茶古稱“聞林茶“。相傳,廬山云霧最早是一種野生茶,后東林寺名僧慧遠將野生茶改造為家生茶。他曾以自種自制的茶款待好友,常話茶吟詩,通宵達旦。宋代,廬山名茶已成“貢茶“。
產(chǎn)地
廬山在江西省北部,北臨長江、南倚鄱陽湖;群峰挺秀,林木茂密,泉水涌流
廬山云霧茶,霧氣蒸騰。在這種氛圍中藝植熏制的“廬山云霧茶“,素有“色香幽細比蘭花“之喻。廬山云霧茶樹葉生長期長,所含有益成分高,茶生物堿、維生素c的含量都高于一般茶葉。它芽壯葉肥、白毫顯露,色翠湯清,滋味濃厚,香幽如蘭。
廬山云霧茶產(chǎn)于江西省廬山。這里北臨長江,南映鄱陽湖,濱江襟湖,青山巍然,名勝古跡遍布山中,風(fēng)景非常優(yōu)美。唐代著名詩人有詩云:“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fēng)九疊云錦張“,“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把“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廬山,刻畫得引人入勝。廬山的確是“匡廬奇秀甲天下“。
地理位置
廬山云霧茶的主要茶區(qū)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含鄱口、五老峰、漢陽峰、小天池、仙人洞等地,這里由于江湖水汽蒸騰而形成云霧,常見云海茫茫,一年中有霧的日子可達195天之多。由于這里升溫比較遲緩,因此茶樹萌發(fā)多在谷雨后,即4月下旬至5月初。又由于萌芽期正值霧日最多之時,因此造就了云霧茶的獨特品質(zhì)。尤其是五老峰與漢陽峰之間,終日云霧不散,所產(chǎn)之茶為最佳。
發(fā)展
本世紀50年代以來,廬山云霧茶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古老的茶山,日新月異?,F(xiàn)有茶園5000余畝,分布在整個廬山的漢陽峰、五老峰、小天池、大天池、含鄱口、花徑、天橋、修靜庵、中安、捉馬嶺、海會寺、帥家、化城山、青山、通遠、八仙庵、馬尾水、高壟、威家、蓮花洞、龍門溝、賽陽、碧云庵等地。其中尤以五老峰與漢陽峰之間,因終日云霧不散,茶葉品質(zhì)最好。
種植歷史
據(jù)史載:廬山種茶,起于漢代。北宋時,一度列為貢品。1951年,廬山云霧茶進入國際市場試銷后,深受歡迎。
廬山種茶,歷史悠久。遠在漢朝,這里已有茶樹種植。據(jù)《廬山志》記載,東漢時,佛教傳入我國,當(dāng)時廬山梵宮寺院多至300余座,僧侶云集。他們攀危崖,冒飛泉,競采野茶;在白云深處,劈崖填峪,栽種茶樹,采制茶葉。東晉時廬山已成為佛教中心之一,據(jù)載,當(dāng)時名僧慧遠,在山上居住三十余年,聚集僧徒,講授佛學(xué),在山中發(fā)展種茶。唐朝時廬山茶已很著名。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往廬山峰挖藥種茶,并寫下了詩篇:“長松樹下小溪頭,斑鹿胎巾白布裘,藥圃茶園為產(chǎn)業(yè),野麋林鸛是交游“。廬山到宋朝已有洪州鶴嶺茶,洪州雙井茶、白露、鷹爪等名茶。這時雖然未明確地見到云霧茶的出現(xiàn),但從北宋詩人黃庭堅的詩中,隱約可見宋時已有云霧茶了。詩云:“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這里所寫的“云腴“是指白而肥潤的茶葉;“落磑霏霏雪不如“,說明磨中碾成粉末的茶葉,因多白毫,其白勝于雪。看來宋時已有白毫茶是無疑的。到了明代,廬山云霧茶名稱已出現(xiàn)在明《廬山志》中,由此可見,廬山云霧茶至少已有300余年歷史了。
1971年,廬山云霧茶被列入中國綠茶類的特種名茶,并以:條索粗壯,青翠多毫、湯色明亮、葉嫩勻齊、香凜持久、醇厚味甘等“六絕“一舉揚名中外,1982年在江西二十一種茶葉評比中,名列江西八大名茶之冠。同年,全國名茶評比又被定為中國名茶。1985年獲全國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銀牌獎,1989年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牌獎。
廬山北臨長江,東毗鄱陽湖,平地拔起,峽谷深幽。由于江湖水汽蒸騰而成云霧,常見云海茫茫,年霧日195天之多。由于高升溫遲緩,候期遲,茶樹萌發(fā)須在谷雨后,4月下旬至5月初。萌芽期正值霧日最多之時,造就云霧茶獨特品質(zhì)。尤其是五老峰與漢陽峰之間,終日云霧不散,所產(chǎn)之茶為最佳。由于天候條件,云霧茶比其它茶采摘時間晚,一般在谷雨后至立夏之間方開始采摘。以一芽一葉為初展標(biāo)準(zhǔn),長約3厘米。成品茶外形飽滿秀麗,色澤碧嫩光滑,芽隱露。茶湯幽香如蘭,耐沖泡,飲后回甘香綿。
《廬山志》載:廬山云霧茶“初由鳥雀銜種而來,傳播于巖隙石罅......“。又稱鉆林茶。鉆林茶被視為云霧茶中的上品,但由于散生荊棘橫生的灌叢,尋覓艱難,不僅衣撕手破,而且量極少。過去,廬山云霧茶的栽培多賴廬山寺廟的僧人,是他們清苦的汗水培育、澆灌了一茬又一茬的茶樹。廬山云霧茶,規(guī)模種植,是在進入20世紀以后的事,但與佛教仍然有關(guān)連。如1934年廬山植物園成立后,便自廬山山麓五乳寺引種茶苗,購進茶籽,開辟茶園10余畝。但在此前,廬山云霧茶的栽培與制作,多賴廬山寺廟的僧人。正如陳三立在詩中所說,是“山僧往來踝脛穿,猩啼號虎豹前“的結(jié)果。廬山云霧茶是茶禪相通的佳作。
相傳,廬山種茶始于漢代,據(jù)《廬山志》記載,東漢時,佛教傳入我國后,佛教徒便結(jié)舍于廬山。當(dāng)時全山梵宮僧院多到三百多座,僧侶云集。他們攀崖登峰,種茶采茗。東晉時,廬山成為佛教的一個很重要中心,高僧慧遠率領(lǐng)徒眾在山上居住三十多年,山中也栽有茶樹。唐宋兩代文人墨客多有贊頌之作,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在廬山香廬峰結(jié)廬 而居,親辟園圃,植花種茶,詩云:”藥圃茶園為產(chǎn)業(yè),野麋林鸛是交游?!睂幋娙酥鼙卮笥小钡〈宕鍨?,甘香院院茶”之句。
后來,明太祖朱無璋曾屯兵廬山天池峰附近。朱無璋登基后,廬山的名望更為顯赫。廬山云霧正是從明代開始生產(chǎn)的,很快聞名全國。明代萬歷年間的李日華《紫桃軒雜綴》即云:”匡廬絕頂,產(chǎn)茶在云霧蒸蔚中,極有勝韻。”
匡廬之山,真是云的故鄉(xiāng),云的世界。廬山云霧,千姿百態(tài),變幻無窮,時而像浩瀚的波濤,時而像輕盈的薄絮,整個廬山都沉浸在那朦朧飄渺的云霧中,”千山煙靄中,萬象鴻蒙里”,一如太虛紀境。因而,有云霧茶之名,”霧芽吸盡香龍脂”,云霧的滋潤,促使芽葉中芳香油的積聚,也使葉芽保持鮮嫩,便能制出色香味俱佳的好茶。
產(chǎn)地環(huán)境
“高山云霧出好茶“,這是茶區(qū)人民長期從事茶葉生產(chǎn)的經(jīng)驗總結(jié)。高山茶比平地茶好,內(nèi)山茶比外山茶好,這已成為人所共知的常識。如聞名全國的“黃山毛峰“、“廬山云霧“、“霍山黃芽“都是產(chǎn)于海拔500—1000米的高山上,其品質(zhì)優(yōu)異,深受廣大消費者所喜愛。
高山云霧之所以出好茶,是受高山特有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所致,這是茶樹的生物遺傳學(xué)特性所決定的。
環(huán)境要求
喜溫喜濕
茶樹喜歡溫暖而濕潤的氣候條件,茶樹的原產(chǎn)地在我國的云南,那里四季如春,在夏天,因海拔高,氣溫低,7月份平均氣溫在22℃以下,盛夏而無酷署,到了冬天,在西南暖濕氣流影響下,一般較弱的寒流不能到達。1月份的平均氣溫也在10℃
廬山云霧茶以上,隆冬而無嚴寒。那里的年降雨量在1000—2000mm之間,相對濕度在80%以上,由于茶樹長期生活在這種溫暖而濕潤的生態(tài)條件下,因而使茶樹形成喜愛溫濕的特性,與高山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據(jù)研究,最適宜茶樹生長的溫度是日平均溫度在15—25℃之間。在這個溫度范圍內(nèi),茶樹不但生長快,而且茶葉品質(zhì)也好,日平均溫度超過25,雖然生長快,但茶葉易老化,品質(zh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