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時喝茶看過一副茶聯(lián),
讀來十分有趣,
寫到:
趣言能適意,
茶品可清心。
倒過來讀:
心清可品茶,
意適能言趣。
讀法不同,意境迥異,可謂是聯(lián)中絕唱,其中透露出的幾分茶道禪機,品來頗為微妙。
若說街邊叫賣的大碗茶,是用以解渴,而在一個幽靜的環(huán)境里品茶,則是一種清修。對于在中國歷史長河歷經數(shù)千年風雨的"茶"而言,不管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琴棋書畫詩酒茶”,茶,早已浸透到生活之中。中國的茶文化,在時光中,積淀出獨特而悠遠的含義。茶道與禪修“茶禪一味”的文化,意味就更加深遠。
獨有的禪茶文化
茶與禪的結合,可以從達摩祖師來中國說起。相傳達摩祖師面壁打坐九年期間,時常因打瞌睡而苦惱。于是將自已的眼皮撕下,丟在地上,對久之后,地上就長出一株綠葉植物。有一天,達摩祖師的弟子在旁煮水以備飲用,正好一陣風吹來,綠葉子掉落在鍋里,達摩祖師喝了這過掉落綠葉子所煮的水之后,精神非常的好,打坐時也不再打瞌睡,從此,達摩坐禪時都喝以這種葉子煮的開水。
這個故事只是關于茶與禪結合的傳說。達摩祖師于南北朝時來到中國,而佛教則早在東漢初年傳入中國,根據(jù)<<后漢書.楚王英例傳>>的記載,漢明帝異母弟楚王英于明帝永平8年(65年)信奉佛教,這一年有派遣蔡惜等出使西域求佛法的歷史記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佛教發(fā)展規(guī)模逐漸擴大,信仰的人增多,各地寺院紛紛建立起來。特別是南方寺院,幾乎出現(xiàn)了每座寺院都種茶,無僧不茶的嗜茶風尚。
茶中見禪意
茶與禪是相通的,飲茶之所以好參禪,緣于茶道中的“精”與“儉”,相通于禪法里的“參”和“悟”。這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了——茶圣陸羽。
這位在竟陵城外一座寺廟中長大的棄兒,學文識字,習誦佛經,還學會煮茶。陸羽廣泛涉獵佛、道、儒各家學說,并解除到顏真卿、皎然、李季蘭等文化名流,閱世漸深。他對茶有了深刻地了解,日久琢磨,其煮茶、品茶技藝爐火純青,思想漸深,對茶的認知發(fā)生了巨大飛躍。安史之亂爆發(fā)后,陸羽避開亂世,潛心研究,將各家學說揉在茶中,寫出了傳世經典《茶經》。
由技而藝,由藝而道,陸羽一步一步走來的過程,正如同茶文化中的技、藝、道。茶技是飲茶技術,假如技術嫻熟,姿態(tài)優(yōu)雅,給人以美感和藝術享受,便是茶藝。但由茶藝到茶道,是境界的提升。茶藝是通向茶道的一條途徑,正如坐禪是領悟佛法的途徑一樣。茶藝所渲染的和諧氛圍,可以助人明心見性,漸悟茶道。
禪中識茶香
“人在草木間,侵染山林之氣,觀流云、賞虹霓、飲清泉,心與自然融為一體。”
——于丹
曾有人為自己的茶社取名叫“草木人”,緣由是因將“茶”字拆開來看,人就在草木之中,可謂別出心裁。佛心在蓮花座上得以昭示,凡心在茶清香中得以安詳,茶的妙處在于,它能在不知不覺間將你帶入一種超然之境,自陸羽著述《茶經》起,茶便成了中國文人的一種精神寄托,其間真味成全著墨客雅士的浪漫情懷。
明代清初思想家黃宗羲曾在回浙江上虞探親時,浸潤著幽幽茶香,在清澈淺碧、徐徐沉浮的茶色之間,寫下膾炙人口的《余姚瀑布茶》——檐溜松風方掃盡,輕陰正是采茶天。相邀直上孤峰頂,出市都爭谷雨前。兩筥東西分梗葉,一燈兒女共團圓。炒青已到更闌后,猶試新分瀑布泉。這情形在旁人眼里,簡直是茶不醉人人自醉了。
古人飲茶講究的很,一是要上好的茶葉和茶具,二要有優(yōu)雅的環(huán)境分為,三要志趣相投的茶友。這些個固然重要,但最關鍵的是,你必須停下腳步,讓你的心安靜下來。品茶不同于喝酒,豪飲是最要不得的。“品”字三張口,即使再小的杯盞,也要三次喝完。時間長了,茶香一點點滲透,靈魂便在舒緩的節(jié)奏中滋潤了。
書中有茶思
“我給您沏的這一壺茉莉香片,也許是太苦了一點。我將要說給您聽的一段香港傳奇,恐怕也是一樣的。”
——張愛玲《茉莉香片》
曾經讀過張愛玲《茉莉香片》,開篇語里的一杯茉莉花茶的描寫,卻道出了,茶苦一點,更耐人回味,也更能使人理性與平和,這種味道通向生命深處。
閉門讀經書乃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休閑方式,清靜的書齋,伴著幽幽茶香,一本書便是一方凈土。而如今,我們再看那些《茶經》讀物,卻也是太過晦澀難度。其實臺灣作家林清玄的茶文化系列散文也頗值得一讀,其作品蘊含著豐厚的禪茶文化意味。茶禪一味,浸潤其中,人心也會變得柔軟而善良。
讀過一個關于白茶的民間故事。相傳堯帝時,太姥山下有一農家女子喚作藍姑,以種蘭為業(yè),為人樂善好施,深得人心。那年太姥山周圍麻疹流行,眾人對此束手無策,藍姑曾將其所種綠雪芽茶作為治療麻疹圣藥,救活很多小孩,從此,藍姑精心培育這種仙茶樹,并向鄉(xiāng)親們傳授種植方法,整個太姥山區(qū)就變成了茶鄉(xiāng)。太姥山的傳說在民間一直流傳下來,她所采摘的茶葉就是現(xiàn)在的福鼎白茶。故事虛實幾分,已經長遠的無從知曉,對于飲茶之人而言,曉于茶的身世,醉于茶的傳說和典故,味道也就慢慢變成意味,喝茶的言行變成修行。
后來又從書中得知,茶人采了葉背多白色茸毛的芽葉,不炒不揉,晾曬干,使茶葉表面的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這便是茶呈白色的原因。欣賞著杯中清澈晶亮、溫潤襲人的白茶葉,品呷著清香馥郁的金黃色茶湯,懷想著藍姑治病救人的美麗傳說,心境曠遠而寧靜。
不一定走得很遠,
書在,茶在,禪意在,
便是一番好光景。
有茶心,方悟禪意,
有茶道,才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