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areca catechu l.),別名青子、檳榔子、為棕櫚科常綠喬木。主產(chǎn)于海南。云南、臺灣、福建等地亦有少量栽培。以種子(榔玉)、果皮(大腹皮)及花入藥。其有效成分主要為檳榔堿等生物堿。味苦、辛、性溫。種子有健胃、驅(qū)蟲、瀉下清腸、理腳氣、破積的功能,治食積腹痛、瘧疾、水腫脹滿、腳氣腫痛。是治療人畜體絳蟲的特效藥。果皮有行水、下氣寬中的功能,治胸腹脹、水腫腳氣腫等癥?;ㄓ兄箍取Ⅱ?qū)痰、化氣、清熱暖胃的功能。栽培技術(shù)
1.選地與整地 宜選無低溫地區(qū)和潮濕疏松肥沃的土壤。坡變較大的可開行距3米的等高環(huán)山梯田。梯田面向坡內(nèi)傾斜角15°左右。定植前1~2個月按株距2米挖穴。讓土壤充分風(fēng)化。穴寬50厘米,深40厘米,每穴施土雜肥或廄肥10千克作基肥,同時回表土至滿穴。另外,可在行間種速生快長的飛機(jī)草或豆科植物作臨時蔭蔽,有抑雜草生和保土壤濕度作用。
2.繁殖方法
(1)選種 母樹應(yīng)選擇15~30年生,結(jié)果正常無病蟲害,單株結(jié)果不少于300個,果托不少于3托,葉片8片以上,莖干上部節(jié)間較短的植株。一般選第二、第三托的果實作種適宜。成熟的果實以卵形、橢圓形為好,果熟時呈金黃色為最佳。
(2)催芽 產(chǎn)區(qū)多采用堆積催芽法。果實采下后曬1~2天,果皮剪去1/4。然后在選好的地上堆種,一般堆種厚度20厘米以下,若種子多應(yīng)每隔1~1.2米留一條人行小道,以便淋水、檢查等管理工作。堆好后,蓋上一層稻草保溫,經(jīng)15~20日后每7~8日檢查1次發(fā)芽情況,同時揀出發(fā)芽種子育苗。苗床日平均溫度低于36.1℃。日最高溫度低于36.5為宜。若超過上述溫度時就可能爛果。
(3)育苗
①營養(yǎng)袋育苗 營養(yǎng)袋為長25厘米、寬18厘米的塑料薄膜制成。袋下有4個小孔以便通氣透水。營養(yǎng)土按1:1的表土與腐熟牛糞混勻,占袋4/5,再裝入河沙至滿袋,以免表面土板結(jié),每袋放1粒種子,淋透水,保持濕潤。
②苗床育苗 選近水源土質(zhì)疏松肥沃砂質(zhì)壤土或壤土為育苗地,經(jīng)犁翻耙平施下廄肥或塘泥作基肥與土壤拌勻做畦,畦長4~5米,寬1米左右,高12~15厘米,并在畦面鋪一層4厘米的細(xì)沙。按20厘米×30厘米株行距挖穴,每穴1粒種子。待第一片小葉展開時施稀薄人糞尿或硫酸銨,每月1~2次,年除草及培土3~4次。
③定植 檳榔苗生長約1年,高50~60厘米,5~6片葉便可定植。海南以春季2~3月或秋季8~10月,云南以5~6月,溫暖多雨時節(jié)定植。最好選陰天定植,定植前1~2天澆透水。定植時去營養(yǎng)袋,蓋草、淋足定根水,保持蔭蔽和土壤濕潤。
3.田間管理
(1)幼齡樹每年除草2~4次,并進(jìn)行培土。
(2)追肥以有機(jī)肥為主,配施化肥。幼齡期3年內(nèi)每季度施肥1次,在樹冠外圍挖穴或開溝,按四個方向交替施肥。每次每株施人糞尿約5千克或硫酸銨25~50千克,混合綠肥5千克,并覆土澆水。3齡以后呈開花結(jié)果前每年春、秋季各施肥1次,每次每株施綠肥或廄肥10千克,混合硫酸銨100~150克、過磷酸鈣150~250克。開花結(jié)果樹每年3月及10月各施肥1次,每次每株施綠肥或廄肥10千克,加入尿素100~150克、過磷酸鈣250~500克、氯化鉀100~150克。
(3)排灌 檳榔喜潮濕環(huán)境,但不要積水,以防爛根。
(4)蔭蔽 定植后3年為檳榔幼齡期,需蔭蔽以保濕。間作物可選灌木藥材,但要增施肥料,保證其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