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茶道電影,《尋訪千利休》是我們必推薦給茶友們看的,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看后對“美”“茶”都會有不同的見解。
言歸正傳,說說千利休。
熟悉日本茶道的茶友應該都知道, 千利休是活躍于16世紀日本的一代茶道名匠,憑借在茶道方面極高的藝術造詣,而被日本人稱為茶圣。相當于在中國,茶圣陸羽的地位。
縱然,千利休開創(chuàng)了日本茶道美學,為追求極致美感而名揚天下,不過在這部電影中,更多地是表現了千利休真正想要表達的茶道思想:
“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千利休
為了不要過多地劇透,小韻在這里就省去了一些電影中的劇情來進行佐證了,有興趣的茶友就去電影里尋找吧。
說完利休,說說日本茶道吧。
岡倉天心在《茶之書》里說: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
在日本傳統的審美觀念中,殘缺之美,或許就是最高的美學境界了吧。
這在我們這部電影中,也可以到處看到這樣的美學痕跡。
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論從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見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對稱,有的是釉沒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每一個獨特的“缺陷”之處都會成為茶人反復觸摸、回味的特別之處。
比如,千利休最終的結局。
當然,在這部電影中,我們也不止單單看到千利休的人生和日本的茶道美學了。
千利休的人生,包括利休這個名字當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有許多的東方哲學思想在里頭。
利為尖銳刀劍之物,利休之意,就是時刻訓導自己不要太鋒芒畢露。這與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謙受益、滿招損”也是一脈相承的。
這一哲學思想也由始至終、或主動或被動地貫穿著千利休的整個人生,讓這部電影有著跌宕起伏的劇情表現,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千利休,而不是一個圣人。
最后,在1591年4月21日這天,暴雨浸淫下的京都,某座并不起眼的宅邸內,這位一代名流的人生走向了盡頭。
而這一畫面,正是整部電影的開始,由此倒敘開始了千利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