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嵩山西麓五乳峰一座石洞中,達摩祖師曾面壁九年參悟佛理。由于在打坐時經(jīng)常受到瞌睡困擾,達摩祖師羞愧欲憤,將雙眼眼皮撕下來仍在地上。
被撕下來的眼皮化作兩顆小樹,長出了嫩綠的葉子。用這兩顆樹上的葉子泡水喝,可以有效地提神醒腦,使人不再瞌睡。這兩棵小樹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茶樹。
在這個傳說故事中,達摩祖師是佛教中最先與茶有聯(lián)系的人。后來,隨著佛教在中國的落地生根、發(fā)展壯大,僧人們對于茶文化的傳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佛教與茶是什么時候開始接觸的呢?
據(jù)說,達摩祖師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出身高貴,自小聰明靈慧,飽讀佛經(jīng)。雖然生卒年月不詳,但他為弘揚佛法于南北朝時期東渡來到了中國,因此可以確定佛教與茶產(chǎn)生交集就是這個時期。
從很早之時起,僧人們便開始種茶、制茶、飲茶并研制名茶,最早的茶園都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現(xiàn)民間茶園。因此,中國也有“名山出好茶,名寺出名茶”的說法。寺僧除了必須的修行功課之外,仍然要從事生產(chǎn)勞動,負責種茶、制茶的工作。他們在工作中研究、探討了種種茶葉制作、栽培等的技術,成為最早的“茶人”,他們?yōu)橹袊糯枞~種植技術的推動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僧人齊已在《聞道林諸友嘗茶因有寄》對春天采茶、制茶、飲茶的情景做了描述:
槍旗冉冉綠欉園,谷雨初晴叫杜鵑。
摘帶岳華蒸曉露,碾和松粉煮春泉。
唐朝詩人劉禹錫也作詩《西山蘭若試茶歌》,描寫了寺中僧人采茶、制茶的場景:
山僧后檐茶數(shù)欉,春來映竹抽新茸。
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欉摘鷹嘴。
欺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唐代僧人的飲茶風氣極為興盛:飲茶時間可以從初春到寒冬、從早晨到傍晚、從日落到深夜;飲茶在各種場合都可以進行,誦經(jīng)、坐禪、飯店、納涼、休息、吟詩、下棋等,都離不開茶;僧人們在各種地方種植茶樹,寺前、寺后、庭中、墻外,都種了茶,并且是自種、自制、自飲的。
唐朝時飲茶的盛況逐漸普及全國,眾多佛家大師留下了不可勝數(shù)的茶史資料。趙州高僧從稔禪師,曾留下「吃茶去」的偈語,很好地體現(xiàn)出茶在佛教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明代樂純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課”有“焚香、煮茗、習靜、尋僧、奉佛、參禪、說法、作佛事、翻經(jīng)、懺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參禪”之前, 這足以證明“茶佛一味”的說法是于真萬確。佛家認為,茶有“三德”,利于叢林修持,提倡僧侶多飲茶,以助思悟。久而久之,由“茶之德”發(fā)展出禪宗茶道。自唐宋之時,日本僧人學習了大量種茶、制茶的經(jīng)驗和技術,發(fā)展出獨具一格的日本茶道,與我們相比,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有什么名茶是僧人創(chuàng)制出來的呢?
西湖茶:西湖茶的出現(xiàn)源于僧人,陸羽《茶經(jīng)》說:“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chǎn)茶。”宋代,天竺寺出的香杯茶、白云茶被列為貢茶。
宜興陽羨茶:宜興陽羨茶在漢朝就有種植。唐肅宗年間(757--762),一位和尚將此茶送給常州刺史(宜興古屬常州)李棲駕,茶會品飲有陸羽出席,陸羽稱“陽羨紫筍茶” 是“芳香冠世產(chǎn)”,李刺史心有靈犀一點通,便制作茶會督制陽羨茶進貢朝廷,自此陽羨茶點了“狀元”,身價百倍。
松蘿茶:松蘿是一位佛教徒創(chuàng)制的。明代馮時可《茶錄》記載:“徽郡向無茶,近出松蘿茶最為時尚。是茶始于一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制法。其后于松蘿結(jié)庵,來造山茶于庵焙制,遠跡爭市,價倏翔涌,人因稱松蘿茶。”
廬山云霧:廬山云霧原是野生茶,經(jīng)寺觀廟宇的僧人之手培植成家生茶,并進入名茶系可。
君山銀針:君山銀針產(chǎn)于湖南岳陽君山,《巴陵縣志》記載:“君山貢茶自清始。每歲貢18斤。谷雨前知縣遣山僧采制一旗一槍,白毛茸然,俗稱白毛尖。”
云霧茶:云霧茶因產(chǎn)于南岳的高山云霧之中而得名,古稱岳山茶?!饵S山志》載:“云霧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間養(yǎng)之,微香冷韻。遠勝匡廬。”從唐代以來就作為向皇帝朝貢的“貢品”,主要生長在海拔800-1100米高度的廣濟寺、鐵佛寺、華蓋峰等地帶。
大紅袍:武夷巖茶與龍井齊名,屬烏龍茶系,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之美評,其中又以“大紅袍”為佳。
蒙頂山茶:蒙頂山茶亦稱“蒙頂茶”,屬于綠茶類,因產(chǎn)于四川名山縣蒙山之頂,故名“蒙頂山茶”。該茶一直為僧人所種植采摘炒制,自唐朝起就作為貢茶,到了清代蒙頂“仙茶”更演變?yōu)榛适壹漓胩珡R之物。
【結(jié)語】
如今,不論是在日本還是中國,佛教與茶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通過多年的世俗化,茶文化已經(jīng)變成了人人都懂的生活習俗之一,但我們不得不感謝僧人曾作出過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