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客來敬茶的風(fēng)俗是從三國末年開始的。
自從杜康釀造出酒后,從皇宮貴族到民間百姓,普遍都是用酒待客,以表示主人對客人的敬意。三國時,吳國最后一個皇帝孫皓,是個只知道吃喝玩樂的昏庸君主,終日不理朝政,沉浸在酒色之中。為了給自己飲酒助興,經(jīng)常宴請群臣。每次都是從日出喝到日落,而且整天伴有歌舞伎樂,非要把手下的大臣灌得酩酊大醉不可。孫皓手下有個叫韋昭的大臣,酒量很小,可孫皓也一定要他奉陪,往往不歡而散。
有一次,韋昭陪孫皓在御花園賞花喝茶。孫皓問韋昭說:“你的酒量怎么一直大不起來?”“回稟圣上我在家每日三餐不離酒,可就是大不起來。”孫皓聽了搖頭說:“堂堂大臣,酒量這么小,真沒出息。”韋昭端起茶碗對孫皓說:“俗話說得好,刨子能刨平木板,鋸子能鋸斷木板,各有所長,相互不能代替。卑臣酒量雖小,可是茶量卻很大一次能喝上幾大壺,不信,我喝給您看。”說罷,捧起茶壺一口氣飲下三壺。孫皓笑道:“你喝茶本領(lǐng)這么大,今后凡在酒宴上,我賜你以茶代酒,但不可外傳,免得其它大臣攀比。”韋昭高興萬分,磕頭謝恩。
不久,孫皓又在宮中宴請重臣,他要太監(jiān)給韋昭準(zhǔn)備兩壺茶水?;噬虾痛蟪几梢槐?,韋昭就喝一杯茶。從早晨喝到中午,幾個大臣醉倒在桌子底下,韋昭反而勁頭十足帶頭干杯?;噬虾蜐M朝文武百官都已大醉,只有韋昭沒醉。這消息傳開后,宮廷和民間便形成了用茶代酒接待客人的習(xí)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