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弧麗金龜(popilliaquadriuttata)動物界、節(jié)肢動物門、有顎亞門、六足總綱、昆蟲綱有翅亞綱、鞘翅目、金龜總科、金龜科、弧麗金龜屬的1種。
別名
別名:四紋麗金龜,四斑麗金龜。
分布
分布于中國的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甘肅、陜西、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湖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和貴州﹔朝鮮和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7.5~12毫米,體闊4.5~6.5毫米。小型甲蟲。體長橢圓形。體色一般深銅綠色,有光澤。鞘翅淺褐色或草黃色,四緣常呈深褐色,足同于體色或黑褐。臀板基部有2個白色毛斑,腹部每節(jié)側(cè)端有毛一簇成斑。唇基短闊,梯形,密被刻點,前緣直,側(cè)角圓,額部刻點擠密,點間成橫皺,頭頂刻點擠密。觸角9節(jié),鰓片部3節(jié)。前胸背板密布刻點,則緣后段兩側(cè)近平行,前段明顯收狹,前側(cè)角銳而前伸,后側(cè)角鈍角形,后緣斜邊段均有邊框,中段向前弧凹。小盾片三角形。鞘翅有6條近于平行的刻點溝,第2刻點溝基部刻點散亂,后方不達翅端,溝間帶微隆拱。臀板十分隆凸,密布鋸齒形橫紋。中胸腹突短闊,端部鈍。足較粗壯,前足脛節(jié)外緣2齒,中、后足脛節(jié)略呈紡錘形。爪成對,不對稱,前、中足的內(nèi)爪大而端部分裂,后足外爪較長大。
本種與日本金龜子十分相似,因此,過去常把本種誤定為日本金龜子。但中華弧麗金龜?shù)拇交黠@梯形,雄蟲觸角棒狀部長達其前6節(jié)長的總和的一倍半,前胸背板側(cè)方刻點不融合或僅個別融合,個體明顯較小,可與日本金龜子區(qū)別。在中國尚未發(fā)現(xiàn)有日本金龜子。
危害性
中國的重要地下害蟲之一。成蟲食性極雜,可取食19科﹑30種以上的植物。幼蟲嚴重為害花生﹑大豆﹑玉米﹑高粱等作物。
生物學特性及發(fā)生消長規(guī)律:
中華弧麗金龜在我國發(fā)生廣泛,食性雜,主要為害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甘薯等農(nóng)作物,1年發(fā)生1代。成蟲白天活動為害植株葉片,夜間入土潛伏;幼蟲(金龜子幼蟲統(tǒng)稱蠐螬)在地下為害作物根部和地下莖,因此玉米在整個生育期都能被害。中華弧麗金龜主要以3齡以上幼蟲在較深的土層中越冬。
防治方法:
藥劑防治:成蟲數(shù)量較多時,可以噴施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10%吡蟲淋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進行防治。
幼蟲防治
藥劑處理土壤。用50%辛硫磷乳油每畝200~250克,加水10倍噴于25~30千克細土上拌勻制成毒土,順壟條施,隨即淺鋤,或?qū)⒃摱就脸酚诜N溝或地面,隨即耕翻或混入廄肥中施用;用2%甲基異柳磷粉每畝2~3千克拌細土25~30千克制成毒土;用3%甲基異柳磷顆粒劑、3%吠哺丹顆粒劑、5%辛硫磷顆粒劑或5%地亞農(nóng)顆粒劑,每畝2.5~3千克處理土壤。
藥劑拌種。用50%辛硫磷、50%對硫磷或20%異柳磷藥劑與水和種子按1:30:400~500的比例拌種;用25%辛硫磷膠囊劑或25%對硫磷膠囊劑等有機磷藥劑或用種子重量2%的35%克百威種衣劑包衣,還可兼治其它地下害蟲。。
農(nóng)業(yè)防治措施:秋季作物收獲后深翻土地,殺死蠐螬或使土壤中的蠐螬被天敵啄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