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將珠匣青銅鏡,換取金尊白玉卮。
鏡里老來無避處,尊前愁至有消時。
茶能散悶為功淺,萱縱忘憂得力遲。
不似杜康神用速,十分一盞便開眉。
白居易想把妝匣里面的青銅寶鏡拿來換一只鑲金白玉杯,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啊,他想的是在老了的時候怕看著鏡子里的自己,這樣對著茶杯還可以消愁。
飲茶解悶比較簡單,雖然茶的后勁來得慢,但是卻可以像萱草一樣令人忘卻憂愁。
一個個生活的細節(jié)不斷呈現(xiàn)在眼前,茶這種東西,它也可以喝“醉”,并且還不像酒的后勁兒那么猛,喝酒太容易上頭了,只喝茶量的十分之一,人就醉到不省人事,人的憂愁只是淡淡的一點點。愁歸愁,卻不想喝得爛醉如泥。
唐朝藥理學(xué)家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曰:“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
說到茶對“煩擾之處”的“藥理學(xué)”作用,在歷史上有多名知名人士給予高論。
以茶解愁,療以“煩擾之處”,不一樣的“痛心”,施加不一樣的“茶藥”,便會達到出乎意料的“功效”。
唐朝陸羽在《茶經(jīng)》中稱茶能“滌煩”,宋朝蘇東坡在《東坡雜記》中稱茶能“除煩”,元朝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稱茶能“清神”,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茶能“讓人神思闿爽”,清朝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稱茶能“清心魄”,除此之外也有稱茶能“破孤悶”之說。
而唐朝茶藝高手皎然在《飲茶歌消崔石使君》中則有三層面的歸納:“一飲滌昏寤,情絲開朗漫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清塵;三飲便得道成仙,何必嘔心瀝血破苦惱。”
不難看出,茶猶藥也,以茶解愁,既能夠療身,更能夠療心。
現(xiàn)代年輕人只愛喝奶茶、瓶裝茶飲料或者是袋泡茶,不懂得為什么會喝茶也會醉。
其實,濃茶喝多了,茶堿會導(dǎo)致人體內(nèi)的電解質(zhì)平衡被破壞。
人慢慢會變得疲累,進而渾身無力想睡覺,這就是所謂的“醉茶”。
只不過,一般情況下“醉茶”小睡一會兒就會恢復(fù)。
不像喝醉了酒,會嘔吐,醒來還會令人頭痛。
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給尋常的日子增添趣味,讓生活多了些韻味。
雖說茶不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但哪怕是不喝茶的人,也少有討厭它的。
正如喜歡熱鬧的人,并不會討厭安靜;不信福氣的人,也不會討厭福氣。
茶可以只是飲品,也可以有更深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