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碗,如今是被用來泡茶最多的茶具。
魯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說:“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
在眾多的碗,盞,壺,杯之中,為何單單贊賞蓋碗,其中,自有道理。
蓋碗泡茶法是清朝流行的泡茶方式。
蓋碗是一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稱“三才碗”或“三才杯”。
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講“天地人”三才合一的觀念相印證。
蓋碗上大下小,蓋可入碗內(nèi),喝茶時蓋不易滑落,有托不會燙手,有蓋不會跑香。
一人,可以獨飲,人多,可以當(dāng)壺;在家,可隨喝隨泡,出門,方便攜帶。蓋碗堪稱是“萬能茶具”。
用蓋碗品茶時,用茶托托起蓋碗,拿蓋子在碗口刮幾下,使茶水上下翻滾,輕刮則淡,重刮則濃,隨心所欲,這便是蓋碗較其它茶器的好處。
中國人品茶講究“察色,聞香,觀形和品味”缺一不可。
用杯子,茶壺泡茶,不利于察色和觀形,同時也不利于對茶湯濃淡的調(diào)節(jié)。
而用蓋碗泡茶,就便于觀色聞香,而且簡便,易學(xué),同時還避免了壺堵杯吐之煩,深受茶客們的青睞。
蓋碗原本是個人,單次使用的茶器,可沖泡后直接端給客人或自己飲用,這時的蓋碗就被當(dāng)成杯子使用了。
蓋碗也可作為茶壺使用,搭配公道杯也就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茶器組合,將公道杯內(nèi)的茶,分別倒入小茶杯內(nèi),自己飲用或端給客人飲用均可。
一,個人使用蓋碗沖泡的步驟
1,溫碗:將沸水注入蓋碗之中,再將蓋碗的水倒入小茶杯內(nèi),目的是讓蓋碗和茶杯在使用時保持潔凈和熱度。
2,置茶:以120毫升的蓋碗為例,綠茶與紅茶3克,烏龍茶7克,普洱茶5-8克。
若打算只沖泡一次,建議放2克茶葉(僅供參考,無實際意義)。
也可依個人的喜好稍作調(diào)整。
3,注水:以適當(dāng)溫度的熱水沖泡。
茶葉老水溫高(100℃),茶葉嫩水溫低(80-90℃)。
注水的手法:高沖發(fā)香,低吊成湯。
注水時盡量不要注得太滿,注七分滿為宜,注水太滿,碗沿受熱面積大,倒茶時容易燙到手指。
4,浸泡:注水后蓋上杯蓋浸潤片刻,在此之前也可以用杯蓋翻動茶葉,使每片茶葉充分地舒展開來。
但在整個沖泡過程中應(yīng)注意保溫,茶葉晾后再泡會影響口感。
出湯的速度,從快到慢,逐泡加長。
烏龍茶類忌悶泡,注完水后停留5秒即可出湯,手法要平穩(wěn)快,碗要端平,到了出湯的時間千萬別猶豫,一定要快,盡快瀝干。
瀝干水后的蓋碗歸位,蓋子可稍微打開,讓茶葉通通氣,這樣茶湯會更好喝。
5,飲用:打開碗蓋,嗅聞熏于蓋底的香氣,用碗蓋撥動茶湯,欣賞茶湯的顏色,茶葉舒展后的姿態(tài)。
將蓋子斜蓋腕上,留出一道縫隙,大小足以出水即可,按住蓋紐,端起飲用。
在正式場合,要連托端起。
二,多人使用蓋碗沖泡步驟
1,賞茶:取少量的茶葉,置于茶荷上,供客人觀看茶的形態(tài),察看茶的色澤,嗅聞茶的清香。
2,溫碗:用開水沖洗蓋碗,目的在于潔凈茶具,提高蓋碗的溫度,以免泡茶時水溫被蓋碗搶走,影響茶湯的風(fēng)味。
3,置茶:根據(jù)實際情況,放入適量的茶葉。
4,注水:注入所需溫度的熱水,以繞圈的方式將熱水注入蓋碗內(nèi),讓每片茶葉都得以充分地滋潤。
注水高度以蓋子不浸到水為原則,不能過多,過多容易燙手。
5,浸泡:用杯蓋翻動茶葉,使茶葉充分的伸展,注水后蓋上杯蓋浸潤片刻,即可出湯。
6,倒茶:將蓋碗作為茶壺使用時,將碗蓋斜蓋,留出一道縫隙,大小足以出水即可,快速傾倒碗身,將茶湯倒入公道杯內(nèi)。
7,分茶:持公道杯將茶分別倒入小茶杯內(nèi)。
8,奉茶:奉茶時,需要用茶盤托著送給客人,應(yīng)放置在客人的右手前方,請客人自行端取杯子。
9,品茶:茶泡好之后不可急于飲用,而是應(yīng)該先觀色察形,接著端杯聞香,再啜湯賞味。
10,完成泡茶和品茶后,就需要把茶具收好并且清洗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