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青,考驗人。
很多茶有煙味,紅邊、黃片,甚至香氣不足,殺青關鍵。
鮮葉萎凋一段時間,歲月美好。投入銅鍋,香氣彌漫空氣中,半個多小時后,才能出鍋。玄妙之至。古人用銅鍋,而不用鐵鍋。銅鍋導熱快,迅速,準確,不拖泥帶水,香氣要的是微妙之功,熱火勁足夠,也不易形成紅邊。銅鍋底部凹凸不平,那是手工打造的哦。
大理才有獨特傳統(tǒng)工藝,一錘一錘,時間造就,精打而成。鮮葉受熱均勻,一鍋茶炒出來,口感才會相同。調配時才準確,科學。少數(shù)民族的漢子,祖祖輩輩炒茶,一天下來,其實炒不了多少鍋。
一鍋茶40分鐘,從中午炒到凌晨,也就二三十鍋。一鍋炒四五公斤,成干茶只剩一兩斤。
好的鮮葉,必須熟練工人炒,否則會糟蹋。像母親對待嬰兒那樣,細心,體貼。大葉種茶,芽葉肥大,含水率高,殺青時要注意悶抖結合,殺透殺勻。鍋溫過低,葉溫升高時間過長,會使茶多酚發(fā)生酶促反應,產生“紅梗紅葉”,茶湯味苦澀明顯,有悶餿味。相反,如果鍋溫過高,葉綠素破壞較多,會導致葉色泛黃,茶湯出現(xiàn)高火味。甚至使茶葉產生糊焦邊、斑點葉和黃片,茶湯不清透,影響后期陳化品質。
300度只是一個概數(shù),具體操作還要靠茶葉的性狀。
銅鍋升溫快,溫度穩(wěn)定,不易產生糊底焦片,保證殺青品質的穩(wěn)定。普通老百姓用不起,傳統(tǒng)一直是鐵鍋。繼承中要有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中要繼承傳統(tǒng)。
茶里喝出煙味,自己掂量。好這口,沒說的。小作坊生產,基本脫離不了此窠臼,沒初制所,或直接從茶農家收毛料。
小農經濟,一二尺寬的灶臺,一口小鍋,火塘下柴火通紅,濃煙直冒,上面是大鐵鍋,爐灶沒分離,茶具有強烈的吸附性,灶膛飛出的煙,跑進茶里,這就是習以為常的煙熏茶。
有實力的公司,會將爐灶分開。一道厚厚的門,將火塘和炒鍋,分為兩個世界。灶臺后部生火,有人專門添柴,控制火候溫度。成棟的木柴堆在那,有點震撼。幸虧云南木柴多,光這些木柴一年就是不菲的開支。
鋼鐵廠,最關鍵的是控制溫度看鋼鐵成色的人,而鮮葉對溫度也很敏感。有人專門在灶臺后控制溫度,太高會損害茶葉,太低也會損害茶葉。不高不低,需要數(shù)百年淬煉的經驗熟練的師傅,憑感覺控制。無法用科學計算,只能靠經驗。
想偷懶也行,買臺機器,一個人開關電閘就可以,一次性可投四五十公斤鮮葉,炒一鍋茶不到十分鐘搞定,效率提高三十倍。然而,味道不一樣。手工炒茶,現(xiàn)場的空氣中全彌漫著茶香,機器炒茶,空氣中全是殺豬草的水汽味。小鍋小灶炒的菜,總比大食堂大鏟子做出來的菜香,道理就在這里。
中國菜的精髓在火候。殺青亦然。一樣的食材,做出不一樣的香味,很微妙,香與不香,就在分寸之間。炒茶時,爐火溫度,銅鍋溫度,茶葉溫度,再加上春夏之交滇南本身的溫度,大汗淋漓的師傅,像是一場生命的交響。本可用木叉炒,可他們直接用手,翻動茶葉。他們感覺手和木叉,炒出來的味道不一樣。
炒茶十幾天,會累出病來。每年春茶季,就像一場大戰(zhàn),金戈鐵馬。每天收回鮮葉,必須當天炒完。要趕時間,凌晨三四點休息時常有的事。太倔強了,機器不用,存心找罪受。為何有的茶葉具有自己獨特的氣質?
炒上見功夫。世居古茶山的少數(shù)民族茶農,最懂茶,他們對自己村寨的茶葉特性了如指掌。外面招聘的員工,培訓幾個月上崗,不能領會制茶的微妙之道,沒熱忱,沒分寸,像冰冷的機器。
鮮葉,源頭。神一樣的少數(shù)民族制茶師傅,懂得鑒別古樹與臺地,天生的本領。
不同村寨、不同山頭的鮮葉,具有不同的特點,他們懂得微妙差異,在炒茶時彰顯特點,克服缺點,尊天循道,順乎他們的天性。不摒棄古茶的優(yōu)異性,更不能在不完美面前低頭。古老的少數(shù)民族先人,將數(shù)千年的技藝文明代代傳承,他們心力所使,湮沒不世,就是一種微妙的手感。
迷信科技的現(xiàn)代人,其實內心是孤獨的,單調的,寂寞的,也是粗陋簡單的,只有懂得手感的微妙性,才能領略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譬如中醫(yī)。最偉大的文明,往往無法復制,而殺青的手感,只能頓悟,根本無法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