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二月十五是民俗中花神的生日,也是百花的生日,稱為“花朝節(jié)”,又稱“花神誕”、“百花生日”。屆期有種花、賞花、賞紅等活動,故稱“花朝”,與八月十五的月夕相對。“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這是舊時江南民間慶賀百花生日風俗盛況的寫照。
花朝節(jié)流行于全國多數地區(qū),由于各地的地理、氣候情況不同,花朝的具體日期也不一樣。有的地區(qū)以農歷二月二為花朝,有的以農歷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為花朝。成都是農歷二月十五,其他地方亦多將二月十五定為百花生日,北京、江蘇等地則在農歷二月十二,山西有的地區(qū)在農歷二月初二,就連同是河南的洛陽、開封,節(jié)期也分別有農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二的記載,云南大理白族人民則將農歷的二月十四定為一年一度的花朝之節(jié)。
花朝節(jié)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唐、宋時期流傳較廣。明、清時期,由于未得到上層統(tǒng)治者的倡導和支持,花朝節(jié)就不如宋代時那么熱鬧了,雖也有賞花、飲酒之類的活動,但多限于文人墨客?;ㄉ瘢鄠魇潜蔽悍蛉说呐茏优?,傳說她善于種花養(yǎng)花,被后人尊為“花神”,并把花朝節(jié)附會成她的節(jié)日。
在花朝節(jié)里,人們紛紛相邀出城踏青,一邊談笑風生,一邊欣賞百花。江南一帶,花朝節(jié)還有“賞紅”活動。人們將紅布或紅紙制成小旗或條條,纏系在花木樹枝上或插在盆中,為花慶賀生日。
有的地方還有花朝節(jié)吃百花糕的習俗。據說,百花糕是唐朝女皇武則天的發(fā)明。有一年的花朝節(jié),武則天率眾位宮女游園賞花??吹侥切┣砂倜?、爭奇斗妍的花兒,她突發(fā)奇想讓宮女們采集各種花朵,回宮之后和米搗碎,蒸制成香糯可口的糕點,就是百花糕。以后,每逢花朝節(jié)武則天都把百花糕作為禮物賞賜給大臣們。
民間還有以“花朝日”天氣晴雨預卜年成豐欠的,諺云:“有利無利,但看二月十二。”這天,切忌有雷雨,民諺曰:“雷打百花心,百樣無收成。”人們在“花朝節(jié)”前后,觀花、愛花、賞花、敬花的同時,還口耳相承,講述“花神”美麗傳奇故事。
在南京中華門外、蘇州虎丘等地,還有“花神廟”。過去,花農、花販及從事其他種植業(yè)的農民,率于此日會集花神廟前,殺牲供果慶賀花神的誕生,或演戲文娛神,引得成群結隊的游客前來觀看,形成熱鬧的廟會場景。有的地方舉辦類似今日花展的“斗花會”、“撲蝶會”,夜晚時則聚眾提燈游行,稱之為“花神燈”。
在廣西龍州、寧明等地,還有青年男女在花朝節(jié)這天聚集平壩對歌的風俗,歌曲以百花仙子為主題進行山歌對唱,歌為引子花為媒,在真摯的歌聲中贈花定情,盡情玩樂,拋擲繡球。寧波地區(qū),少女在花朝節(jié)這天用綢緞縫作(內塞棉絮)百花娘子布人孩,祈禱像百花娘子一樣美貌聰明,會繡百花。婦女則停止刺繡和針線活,燒香點燭膜拜供在桌上的繡花繃子。大理山下的白族人民,則于農歷二月十四舉行“春會”,屆時家家戶戶門前以盆栽花卉搭成“花山”,形成花山櫛比的一條條“花街”,絢麗多彩,蔚為壯觀。古城及城郊的居民和農民身著盛裝走出家門,到大理古城各條街道逛花街,賞花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