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文獻(xiàn)中最早記載思(茅)普(洱)區(qū)有茶的是唐代樊綽《蠻書》,其卷七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合烹而飲之。”這里未指出茶名,只說地界,“茶出銀生城界諸山”,當(dāng)指產(chǎn)茶的哀牢山、無量山“銀生節(jié)度”所轄的縣,自當(dāng)包括今普洱(思茅)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蒙舍蠻”中亦有“濮蠻”,或許當(dāng)時就叫“濮茶”,其用“椒姜桂合烹而飲”之法,至今還保留在佤族飲用的擂茶中。
二,歷史上第一次提到“普洱茶生茶”一詞是明代萬歷年間的謝肇淛所著《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tuán)。”瀾滄布朗族叫“蒸而成團(tuán)”的圓形緊壓茶叫“臘廣”。請注意茶葉,謝公第一次提到的是“普茶”,沒有“洱”字,明代時就叫“普茶”。筆者認(rèn)為,它指的就是“濮茶”,可說是“濮兒茶”的簡稱,因是“濮兒”人種出來的茶,便簡稱“普(濮)茶”,全稱為“濮兒(普洱)茶”,所以“普”就是“濮”,“普茶”就是“濮茶”。這個觀點(diǎn),筆者在2004年8月《云南日報》考察組到思茅召開的座談會上談過,后被記者寫成《學(xué)者考辨“濮”與“普”》一文,刊登在《云南日報》上。
三,清嘉慶年間,普洱茶道檀萃在《滇海虞衡志》說:“普茶,名重于天下”,“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都只說“普茶”,而無“洱”字。此記載指出了銀生府的“普(濮)茶”,早在唐代南詔時期,已銷往西康、西藏等地“西蕃”地區(qū)了。四,清道光《普洱府志》、光緒《普洱府志》中敘述〈物產(chǎn)〉時,只曰“茶”一字,沒有“普洱”二字,因這是當(dāng)?shù)氐母?,茶又是在普洱本地所出的,自不必說地名,而直接記述一個“茶”字。故筆者認(rèn)為,“普(濮)茶”、“普洱(濮兒)茶”是外地購茶者根據(jù)產(chǎn)地族群地名叫出來而傳揚(yáng)聞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