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子,又名文蛤、百蟲倉、木附子。為倍蚜科昆蟲角倍蚜或倍蛋蚜寄生在鹽膚木。青麩楊、紅麩楊等樹上形成的蟲癭。它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材,具有澀湯止瀉、斂肺降火、澀精縮尿、斂汗止血之功,常用于大腸不固所致的久瀉久痢、滑瀉不禁、脫肛及久咳不止等癥。對自汗盜汗、遺精遺尿以及吐血、衄血、便血等諸出血證亦有良效。 采集五倍子,首先需辨別其所寄生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①鹽膚木。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小枝、葉柄及花序都密生褐色柔毛。奇數(shù)羽狀復葉,葉軸及葉柄常有翅,小葉7~13枚,卵狀橢圓形或長卵形,邊緣具圓粗鋸齒。上面疏生短柔毛或僅脈上被毛,下面被灰褐色柔毛,無柄。圓錐花序頂生;花小,雜性同株,黃白色,萼片與花瓣均5~9枚。果序直立,核果扁圓形,橙紅色。②青麩楊。與鹽膚木主要區(qū)別是:小枝平滑或微有柔毛;葉軸無翅,或僅在上部有狹翅,小葉5~9枚,具極短而明顯的柄,背面脈上被短柔毛或幾乎無毛,果序直立。③紅麩楊。與青麩楊近似,但小枝有短柔毛,小葉7~13枚,近無柄,背面脈上有短柔毛。鹽膚木、青、紅麩楊一般都野生于山坡、山谷灌木叢中,或生于林緣,以四川、貴州產(chǎn)量最大。此外,廣東、廣西、云南、湖南、河南、山西、陜西、甘肅、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也有產(chǎn)。 五倍子的性狀鑒別:五倍子按其形狀分為角倍和肚倍。通常寄生于鹽膚木的蚜蟲形成角倍,寄生于青、紅麩楊葉上的倍蛋蚜一般形成肚倍。角倍:是不規(guī)則囊狀,有若干個瘤狀突起和角狀分枝。表面黃棕色至灰棕色,有白色軟滑的絨毛,破碎后,則見中心空洞,有黑色五倍子蚜蟲尸體及白色的外皮以及粉狀排泄物等。壁厚2~3毫米,內(nèi)壁淺棕色,平滑。破折面角質(zhì)樣,質(zhì)堅脆。氣特異,味極澀而有收斂性。肚倍:呈紡錘形,無突起或分枝。外面茸毛較少,壁厚2~3毫米,折斷面角質(zhì)樣,較角倍光亮。 采收加工:角倍在9~10月間采摘,肚倍在6月采摘。如過了時間則蟲癭開裂。當五倍子由青轉(zhuǎn)為黃褐色時即摘下。摘下的五倍子,放入沸水中煮或放入蒸籠中蒸至表面變?yōu)榛疑?以殺死內(nèi)部蚜蟲為度,取出攤在太陽下曬至全干,裝入紙箱或木箱內(nèi),防止壓碎,置干燥處保存。 商品規(guī)格質(zhì)量:一、肚倍。呈長圓形或紡錘形膨大。表面灰褐或灰棕色,有柔毛。二、角倍。呈棱形,具不規(guī)則的角狀分枝。質(zhì)硬而脆,易破碎,斷面角質(zhì)樣,有光澤,內(nèi)壁光滑,有黑色死蚜及灰粉色排泄物。氣特異,味澀。完整,破碎少,無雜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