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能長壽
《舊唐書》宣宗紀則記:東都進有一寺僧,年一百三十歲,依然身體健康,精力旺盛。唐宣宗知道了,很覺奇怪,傳他進宮去問:“你如此長壽健康,是不是吃了什么仙丹妙藥?”老僧答道:“臣少也賤,素不知藥性,唯嗜茶,凡屬至處,惟茶是求,或飲百碗不厭。”蘇東坡詩曰:“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日本“茶祖”榮西禪師到中國求禪法時,一邊研究佛法,一邊研究喝茶。榮西返日后,寫了一冊《吃茶養(yǎng)生記》,“茶也,養(yǎng)生之仙藥也,延齡之妙術也。山谷生之,其地神靈,人倫采之,其人長命。”
茶有十德
日本名僧明惠上人倡導茶有十德
一、諸天加護。二、父母孝養(yǎng)。
三、惡魔降伏。四、睡眠自除。
五、五臟調(diào)利。六、無病息災。
七、朋友和合。八、正心修身。
九、煩惱消減。十、臨終不亂。
唐代劉貞德稱茶有十德
以茶散郁氣。以茶驅(qū)睡氣。
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除病氣。
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
以茶嘗滋味。以茶養(yǎng)身體。
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養(yǎng)志。
萬病之藥
漢代《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睡、輕身、明目。”
漢代《神農(nóng)食經(jīng)》:“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東漢神醫(yī)華佗的《食論》:“苦茶久食,益意思。”
梁代陶弘景《雜錄》:“苦茶輕身換骨。”
唐代《唐本草》:“茗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
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
唐代陸羽《茶經(jīng)》:“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從這些文獻里,我們就知道唐朝以前的人就認識到茶的功效不少,不僅可以使人省睡、明目、有力氣、精神愉快,還可以減肥,增加思想的敏銳,甚至不輸于“醍醐與甘露”。
宋代以后,對茶的研究也更深入了,我們舉一些典籍來看:
宋代蘇東坡《茶說》:“濃茶漱口,既去煩膩,且苦能堅齒,消蠹。”
宋代吳淑《茶賦》:“夫其滌煩療渴,換骨輕身,茶之利,其功若神。”
明代顧元慶《茶譜》:“人飲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煩去膩,人固不可一日無茶。”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不宜飲茶
李時珍到底是一代大師,在他的《本草綱目》里,首次提到茶的缺點,他說:“虛寒及血弱之人,飲之既久,則脾胃惡寒,元氣暗損。”
清代黃宮繡的《本草求真》更進一步說到,為什么虛寒血弱的人不能喝茶,他說:“茶稟天地至清之氣,得春露以培,生意充足,織芥滓穢不受,味甘氣寒,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熱解毒,是以垢膩能降,灸眶能解,凡一切食積不化,頭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吐血、便血等服之皆能有效,但熱服則宜,冷服聚痰,多服少睡,久服瘦人??招娘嫴枘苋肽I削火,復于脾胃生寒,萬不宜服。”
這也是首先提出了“空腹不宜飲茶”的見解,以免傷害腎臟和腸胃。
以茶修身
但是,喝茶的人如果老是想到功效,那境界就低了,全然失去了飲茶的樂趣。茶給我們身心的利益可以說是“猶其余事”。正如鈴木大拙說的:“茶與禪之所以相通,全在一個純字。”純的心喝純的茶,是最好的,以茶修身,以茶養(yǎng)德,正如品茶品味品人生。
黃庭堅曾在一只茶碾上寫過《茶磨銘》:
楚云散盡,燕山雪飛。
江湖歸夢,從此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