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茶性?即茶的本的本味,喜好,厭惡,相容的東西,相克的東西。你,明白為何滇紅,會強調用85°的水泡嗎?你,明白為何生普的新茶,會用95°的水泡嗎?你,明白為何綠茶,會用90°左右的水泡嗎?你,明白為何熟茶,用紫砂壺泡更有味道嗎?
是的,事實上,開始學茶,我們往往會記住這些細節(jié),但是,記住這些,僅僅是雕花技藝。如果僅僅記住這些,久而久之,就會本末倒置,忘記本質,轉而求末,如乾隆皇帝熱愛青花瓷,熱愛繪畫一樣,雖有艷麗之色,卻并無大拙之巧。
所以,求技,更要求背后的邏輯、本真和事情的始末。求然,更要求所以然。如此,才可融會貫通,取得精髓。
比如,用另一組數(shù)據(jù),即可否定上面的標準:用100°的水泡古樹滇紅,會有很爽的滋味。用100°的水泡新茶的老葉黃片,甜度更好。用100°的水泡一年以上的綠茶,無傷大雅。用飄逸杯直接泡熟普葉片多的料,水進湯出,完全無妨。等等。
這一切,不管是第一組數(shù)據(jù),還是第二組數(shù)據(jù),都必須建立在一個基礎之上,茶葉的性狀。新茶,嫩葉,高溫容易把茶燙死,燙傷。而老茶,年份長的茶,樹齡大的茶,則耐受性更好,高溫不僅予茶無害,反而更容易浸出茶葉的內含物。
同理,悶茶,出湯速度,注水方式等等,無不是要適應茶性的方式而有的放矢。故,學習和了解茶,泡好一壺茶,須不斷摸索每款茶的茶性。如用明火煲湯和用溫火煲湯,結果完全不同一樣,是建立在對食材特性和火候特性了解的基礎上一樣。
如此,便能了然于胸,任其水性,茶性,和外因如何變化,都能揚長避短,泡出一壺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