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茶“兩字的出現(xiàn)原是指那些黃色新梢所做的茶葉色澤淡黃,被稱之黃茶,實為綠茶。如唐代的安徽貢茶“壽州黃芽“。此外,綠茶加工不當(dāng)或殺青過度,悶黃過多或烘焙不及時,都能使毛茶色黃。宋代蘇轍(約于1094年)在《論蜀茶五害》中寫有“園戶例收晚茶,謂之秋老黃茶。“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黃茶“的記載。茶老色黃也不是現(xiàn)今的黃茶。許次紓(1549~1604)1<茶疏》中云:“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南北,則移六安,然六安及其縣名,其實產(chǎn)霍山之大蜀山地。顧此山中不善制造,就食鐺薪炒焙,未及出,業(yè)已焦枯。兼以造巨笥趁熱便貯,雖有綠枝紫筍,轍變萎黃,供僅下食,奚堪品斗。“這是把綠茶做黃了。至于今日所稱具有“悶黃“工序的黃茶起于何時,尚無定論。
黃茶起源,可能受綠茶的啟示,殺青中或殺青后專設(shè)一道悶黃過程,創(chuàng)造出一種較綠茶色、香、味全新的茶類,具有黃葉黃湯、栗香厚味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