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冷月幼受熏陶,喜好文墨。早年與顏文梁、吳湖帆從羅樹敏學畫,又師陸恢,15歲開始賣畫謀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先后在南京、無錫、蘇州舉辦個人畫展,以“新中國畫”馳譽江南,并執(zhí)教于美術院校,宣揚中西文化合璧,為傳統(tǒng)的國畫注入新的活力。至40年代,他的繪畫藝術已達巔峰,尤為人稱道的是創(chuàng)立了“淺碧山水”。蔣吟秋曾這樣評論:“淺碧一種,蓋新中國畫之濫觴耳,用墨入青黃二色,而極成淡雅輕清之致。”方法是:用特制陳墨與上品花青,略加入藤黃而成。陶冷月以此法繪月景山水,四季迥異,春明媚,夏爽朗,秋高曠,冬清寒,烘云托月,光影流動變幻,月色朦朧靜逸,而布置取神、筆墨程式乃至題詞蓋印,悉用中國畫形式,畫風較波臣畫派郎世寧、王致誠等更具民族氣派,可謂中國山水畫的新品種。
陶冷月定居上海后,畫月之名大噪,人得其畫,無不珍愛。傳世作品有《松月》《月梅》藏上海博物館;《雙松明月圖》《月夜千葉梅花》藏蘇州博物館。代表作《樓前茫茫天地闊》《目浩沙上月》《一鉤薄暮天邊月》《風前新解錦鞍韉》等藏于藏真美術館。畫中之月,或云中穿行,時隱時現(xiàn),如夢如幻;或瑩似玉盤,潔若冰蟾,青光萬里,醒人耳目。他的畫色調(diào)渲染層次豐富,于實景實物中蒙上了一層神秘、浪漫的抒情色彩。
作為職業(yè)畫家,陶冷月的作品為適應市場和客戶的需求,審時度勢,在用筆用墨保留六法真諦的基礎上,融入水彩、水粉等西法,強化描繪對象的真實感和意象美,光影明暗、遠近空間的把握準確到位,更加貼近都市各階層的審美情趣。
筆者曾見過陶冷月的一些鉛筆、鋼筆花卉、風景寫生,作品既有傳統(tǒng)白描的精細、流利、雅健,又有西方銅版畫處理黑白、明暗關系的密集、凝煉、真實,其堅實的素描功底及對造型的嚴格要求,對形成中西合璧、嚴謹、質(zhì)樸的畫風有著因果關系。他的作品看上去很“洋”,但宋、元山水的格局、墨法清晰可辨,院體花鳥雍容華貴的遺緒悉備,在師古和創(chuàng)新兩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鄭逸梅撰陶冷月墓志銘中說:“陶冷月花卉以梅蕉牡丹勝。”此說頗有見地。世上只知陶冷月的月畫,殊不知他的花卉畫也十分精彩?!读档D》是陶冷月的精品佳構(gòu),不僅尺幅大,而且畫工精。紅、黃、綠、粉、紫、白諸色牡丹,花瓣用色彩暈染,反復多遍,濃淡相宜,不膩不板,舒卷自如?;ㄏ潞煨推嫣?,墨色濃重,壓住了畫面重心,同牡丹形成主次、強弱、輕重的對比,節(jié)律鮮明。陶冷月走雅俗共賞之路,把中國畫從士大夫的書齋里轉(zhuǎn)向現(xiàn)代、轉(zhuǎn)向平民,無疑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