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茶人到底是誰呢?
作詩有詩人,寫詞有詞人,唱歌的稱為音樂人。自然而然,茶圈里也出現(xiàn)了不少茶人。如今,茶藝師這個頭銜已成為了昨日黃花。茶人,則成為了更為時髦的榮譽稱號。喝茶的,可以叫做茶人。泡茶的,也可以叫做茶人。放佛只要是愛茶的,都可以叫做茶人了。
其實茶人算不上是個新鮮詞匯,早在唐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陸羽《茶經(jīng)·二之具》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茶人”這個名詞:
籝,一曰藍,一曰籠,一曰莒,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負以采茶也。
這段話里,其實主要介紹了籝這種工具,摟草打兔子提到了“茶人”二字。可殊不知,這無意中的一句話,卻是關于茶人最早的記載了。這里的茶人,顯然與今天的含義大相徑庭。如果翻譯過來,《茶經(jīng)》中的茶人應該是指采茶人,就像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漁人是指打魚人一樣。反過來講,采茶制茶是茶人的必修課。從這種考核標準來看,當今茶人又有幾位能夠合格呢?
茶圣陸羽,似乎做到了。《茶經(jīng)》中,有“二之具”和“四之器”兩章。我經(jīng)常讓學生們,只通過章節(jié)名字來猜猜后面的內容。結果,學生大都一頭霧水。他們大都認為,器、具不是一回事么?可在陸羽看來,這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恫杞?jīng)·四之器》,主講飲茶所用的各種器具?!恫杞?jīng)·二之具》,則講制茶用的各種工具。這是很多人,想象不到也不好理解的。在大家看來,飲茶是風花雪月的雅事。何苦要把笨重粗鄙,毫無美感的制茶工具也拿來討論呢。就像如今,寫茶的書很多,也大都圖文并茂??墒呛苌儆腥耍セㄙM篇章寫寫搖青筒或是萎凋槽吧。但是陸羽,卻在《茶經(jīng)》中單辟出一個章節(jié)描寫記錄制茶工具,這不能不說是了不起的眼界。
縱觀《茶經(jīng)·二之具》,里面詳細介紹了采摘、制造、貯藏蒸青餅茶的一系列十多種器具。從形狀、材質、尺寸到用法和功能,如數(shù)家珍??梢钥闯?,陸羽對于從采茶到制茶的一系列流程,是非常熟悉的?!恫杞?jīng)·一之源》中,也曾詳細描述過茶葉的種植方法。由此可以推斷,陸羽應該是曾經(jīng)親自參與過整個茶葉生產(chǎn)制造環(huán)節(jié)。茶圣陸羽,確實算是一位“茶人”。
并不是說,一定要每位愛茶人最終都變?yōu)椴柁r。但走出茶室走進茶田,走出茶樓走進茶廠,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過程。體驗種茶、采茶、種茶之后,才能從心里對茶產(chǎn)生敬畏之心。我很喜歡清代陳章的《采茶歌》:
風篁嶺頭春露香,青裙女兒指爪長。
度澗穿云采茶去,日午歸來不滿筐。
催貢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
焙成粒粒比蓮心,誰知儂比蓮心苦。
很多人印象中,采茶女都是優(yōu)雅漂亮的形象??晌易弑橹型獠枭?,看到的卻都是曬得黢黑,滿手傷疤的采茶婦人。想必當年的茶圣陸羽,應該也是一樣的造型了。也正是因為親眼所見采茶過程,親身經(jīng)歷制茶之苦,才能對茶室中的成茶,油然而生一份憐愛之心。懷揣此心,沖泡時才能更加專注用心。所以說,上茶山下茶廠,也是做茶人的必修功課。
我經(jīng)常問新來的同學一個問題,一斤上等龍井中有多少芽頭?大部分人會回答是幾千個,膽子大的說會上萬吧??善鋵?,一斤綠茶中竟然是有六到八萬個芽頭。也就是說,采茶工人要重復六到八萬次采茶動作,才有可能夠做出一斤成茶。自從講過這件事情后,學生們再也舍不得浪費一點茶葉。即使不小心灑在桌子上,都會小小翼翼的撿回到蓋碗中。想泡好茶,先要有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