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工夫茶歷史悠久,是中國茶道(茶藝)的杰出代表。據(jù)史料記載,最開始的工夫茶是指武夷巖茶(青茶),后來又指武夷巖茶(青茶)泡飲法,最后則泛指青茶泡飲法。
前世:指武夷巖茶之佳品
明末釋超全著有《武夷茶歌》,其中寫道:“近時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標(biāo)名異。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焙時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xì)。”從茶歌來看,說明武夷巖茶既炒又焙,制作工藝異于綠茶,接近青茶,品質(zhì)特點“如梅斯馥蘭斯馨”。
王草堂《茶說》認(rèn)為釋超全詩“如梅斯馥蘭斯馨”、“心閑手敏工夫細(xì)”對武夷巖茶“形容盡矣”。后人將武夷巖茶稱為工夫茶,就是來源于釋超全《武夷茶歌》中的“心閑手敏工夫細(xì)”。
王草堂《茶說》首先將武夷巖茶與“工夫”二字相聯(lián)系,陸廷燦(約清代雍正年間)《隨見錄》則最先以工夫茶來指稱武夷巖茶。
梁章拒《歸田鎖記》中又記錄有,泉州、廈門人稱名種為工夫茶,工夫茶亦即指武夷巖茶中的名品、佳品。
武夷巖茶傳統(tǒng)制法工序繁雜,六大茶類中以青茶制作工藝最為精巧、考究,所以梁章拒稱“武夷焙法,實甲天下”。正因為武夷巖茶制法精巧、考究,猶見工夫,遂以“工夫茶”來稱武夷巖茶。
后世:指武夷巖茶泡飲法
以工夫茶稱武夷巖茶泡飲法大約始于清朝中葉的嘉慶年間,比將工夫茶稱呼為武夷巖茶要晚。
最早記錄武夷巖茶泡飲法是袁枚《隨園食單·茶酒單》,其“武夷茶”記:“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椽,每斟無一兩……一杯之后,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這是武夷巖茶的泡飲方法及品質(zhì)特點的最早記錄文獻(xiàn)。
武夷巖茶泡飲法被稱為工夫茶始于俞蛟,約在清朝中葉的嘉慶年間?!秹魪S雜著》是俞蛟唯一傳世著作,文中所記泡飲器具有白泥爐、宜興砂壺、棕墊、紙扇、竹夾等,其泡飲程序則為治器、候湯、納茶、沖點、淋壺等。茶尚武夷,器具精致,泡飲頗需工夫,故以工夫茶來指稱武夷巖茶的泡飲方法。
寄泉《蝶階外史》“工夫茶”中也有類似記載,比俞蛟多了滌壺(注水空壺中,蕩之潑去)的程序,說明工夫茶越往后越完善。
到了清末,工夫茶又增加了洗茶(先取涼水漂去茶葉塵滓)、覆巾程序。
延續(xù):泛指青茶泡飲法
張心泰《粵游小識》記:“潮郡尤嗜茶,其茶葉有大焙、小焙、小種、名種、奇種、烏龍諸名色,大抵色香味三者兼?zhèn)洹?rdquo;潮汕人酷嗜工夫茶,茶的品類較多,已不限于武夷巖茶。
翁輝東《潮州茶經(jīng)·工夫茶》記:“工夫茶之特別處,不在于茶之本質(zhì),而在于茶具器皿配備精良,以及閑情逸致之烹制。”從其所記來看,工夫茶在于器具精良和閑情逸致的泡飲法,茶用武夷、安溪所產(chǎn)青茶。
福建青茶分閩北青茶和閩南青茶。閩北青茶以崇安武夷巖茶為最著名,其次是建陽的奇種和水仙。閩南青茶以安溪鐵觀音與武夷巖茶齊名,其次是永春、南安、同安的水仙和烏龍。
大約從晚清開始,工夫茶從特指武夷巖茶的泡飲法發(fā)展到泛指青茶的小壺小杯泡飲法。
更多干貨敬請關(guān)注“廣東省茶文化研究院”(微信同名)。留言想了解的資訊,小編將竭盡全力為你呈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