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品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施茶”的說法,其意思就是品茶的形式是多種多樣。而真正懂得品嘗茶葉品質優(yōu)次的人很少,有的喝了一輩子的老茶客也并非懂得“品茶”的方法和內容,有關品茶藝術的內容與要求可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品茶環(huán)境
不管在家庭或公共場所,對室內要求整潔、空氣新鮮、無異味,無噪音干擾,室內光線柔和、明亮、無陽光直射、無雜色反射光,室內溫度適宜,使人在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品茶。品茶人員應無任何感覺方面的缺陷,否則就失去了品茶的意義。同時通過欣賞茶具設計和茶室裝飾,可以從中獲得藝術的享受,增加知識。故茶室的布置也是十分講究的,領略其四壁的名人字畫以及陳列的雕刻品和插花,會把你帶入茶文化的更高藝術境界。
(2)品茶用具
茶具種類繁多,品茶所用的主要是茶壺、杯和碗。許多茶具都繪有山水、人物、花鳥蟲魚,或白鶴飛翔,或游龍戲鳳,或彩蝶戀花,或翠鳥舒展,顯得古雅樸實,充滿詩情畫意,美不勝收。有些茶具上的書文,更是妙趣橫生。對品嘗不同的茶類可選用不同的茶具,品嘗紅茶可用瓷或紫砂壺沖泡,然后倒入白瓷碗里品嘗;品嘗各種名優(yōu)茶如龍井、碧螺春、君山銀針等,則選用無色透明玻璃杯最為理想,這樣一則增加透明度,便于人們賞茶觀姿,二則可防嫩茶泡熟,失去鮮嫩色澤和清鮮滋味一般的綠花、花茶常用瓷杯、碗泡茶;品嘗青茶類宜用紫砂茶具;至于普通茶,則選用茶壺泡,這叫做“嫩茶杯泡,老茶壺泡”。然而不論選用何種茶具,要求容量宜小不宜大,茶具(杯、碗)顏色、規(guī)格要一致,并保持茶具清潔衛(wèi)生。
(3)泡茶技術
有好水和好的茶具,若是沒有好的泡茶技術,仍然泡不出一杯好茶,這就要掌握好泡茶的技術。泡茶技術包括茶葉用量、泡茶水溫和浸泡時間三個要素。
茶葉用量與用水的比例要掌握合理,茶多水少,則味太濃;茶少水多,則味太淡,都會影響品茶的效果。如泡紅茶、綠茶、花茶等,茶與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60,即每杯放3克茶葉,加沸水150~200毫升。泡青茶類的用茶量較多,一般茶、水用量比例約1:18~20。
以剛煮沸起泡的水泡茶,茶湯香味俱佳。高級綠茶,特別是芽葉細嫩的名綠茶,一般用80℃左右的沸水沖泡。沖泡烏龍茶、普洱茶和沱茶,必須用100℃的沸滾開水沖泡。邊陲少數民族飲用緊壓茶,則要求水溫更高,將磚茶敲碎熬煮。
在此特別要提及的便是泡茶所用之好水:古人主張品茶先試水,“茶性必發(fā)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茶,茶只八分耳。”可見茶與水的密切關系。 歷代對于品茗之水非常講究。唐陸羽《茶經》說:“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持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唐《斗茶記》中記載:“水石問江井,要之貴活。”蘇軾詩中也說:“活水還需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情。”明代《茶箋》持同樣的看法:“山泉為上,江水次之,如用井水,必取多波者(即深水井)為佳。”所以,好茶的人有時往返幾十上百里,就為了取一壺好水。
(4)茶的品嘗
品嘗茶葉要做到一審茶名,二觀茶形色澤,三觀茶湯,四聞茶香,五嘗滋味。
品茶時先審議茶名,那些優(yōu)美的名稱如詩如詞,往往會使人陶醉、芳津四溢、妙想聯翩。特別是名茶,欣賞茶名能使人們增長知識,博學多才,能使人們憶古思今,展望未來、去探索、追求。
觀察茶葉千姿百態(tài)的形狀,在茶葉大家庭中,形形色色的茶葉,有扁形、針形、卷曲形、顆粒形、圓珠形、花狀形等等,還有緊壓茶的磚塊形、圓柱形、餅形、竹節(jié)形等,似珠、似花、似針、似矛、似眉、似碗、似螺、似片……能使人們隨著想到茶葉加工工藝的復雜性和加工技術精湛。
從茶葉不同形狀的外觀上,可以看到有綠色、黃色、白色、青色、黑色等等。茶葉沖泡后從湯色和葉底的五光十色:紅色、綠色……由此使人們易記住我國茶類有六大類:綠茶、紅茶、黃茶、白茶、青花和黑茶類;認識到茶葉色素成分多樣性。對細嫩名優(yōu)茶,在泡飲之前,可先取一杯之量的干茶置于白紙上,先欣賞干茶的色、形,再聞一下香,充分領略它的天然之韻。
觀湯即欣賞茶葉在沖泡時上下翻騰、舒展之過程,茶葉溶解情況及茶葉沖泡沉靜后的姿態(tài)。同時鑒賞茶葉沖泡后散發(fā)出清香(包括留在研究會蓋上的“蓋面香”)。在沖泡的過程中,品飲者可以觀賞茶的展姿、茶湯的變化、茶煙的彌散,以領略茶的天然風姿。
聞茶香是品茶中最難掌握的一環(huán),沒有一定經驗和技術是難以獲得這種享受的。在聞茶香時,既要正確應用鼻子和喉部,又要掌握聞茶的溫度。同樣在品嘗茶湯滋味,既要充分運用舌感覺器官,尤其是舌的最敏感部位,即舌尖來感受其不同的滋味,又要掌握好茶湯溫度。
另外品茶上口時還得注意動作優(yōu)美,把茶杯舉至鼻端先聞其香,再悠閑地啜飲。切不可只注重解渴,或捧著大碗大口大口往下吞,或舉起茶壺往嘴里灌,不注重品茶動作的形態(tài)美(此之謂灌茶)。品茶與灌茶之間的情趣完全不同,前者要求品味出茶葉的各種香型和味型以及茶湯、葉底色澤類型。如香型中的毫香型、嫩香型、花香型、果香型或松煙香型、甜香型等;滋味又區(qū)別出濃烈型、濃強型、濃醇型、醇爽型、醇甜型、醇和型、平和型或淡薄型等;茶湯和葉底色澤又分淺綠型、碧綠型、深綠型、黃綠型、淺黃型、金黃型、橙黃型、紫紅型、紅艷型、紅亮型、紅暗型、黃褐型和青褐型等。而灌茶只注重解渴效果,不講究茶葉品質特征特性的鑒賞和品茶的動作等。
故曰:品茶如參禪。飲茶因能清心寡欲、養(yǎng)氣頤神,故向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說。中華歷來以茶香與書香、墨香齊名(號稱“三香”),是高雅、安祥、和諧之社會精神的體現。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風論雅;蕓蕓眾生,一茗在手,照樣海闊天空。平易近人,寧靜淡泊,雅俗共賞,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
而茶道在日本其實已經不再是喝茶的藝術了,而是一種哲學,一種將精神修練至奧妙高深境界的禪了。它把以茶待客的程序規(guī)則化、嚴肅化、藝術化,整個環(huán)境及過程都得符合茶道的基本精神四規(guī),即“和”(和平和好)、“敬”(尊敬長輩、敬愛朋友及晚輩)、“清”(潔凈、幽靜)、“寂”(閑寂幽雅),缺一則為不敬。然后還對居室、布景、工具以及泡茶的姿勢、茶水的溫度、濃淡、水源,爐子的位置、大小,茶具的規(guī)格形貌也一一規(guī)定,不得有錯;再就是敬茶的方式、受茶的方式同樣要求嚴格。也就是說,你若有幸前往品茶,你就不得不忍著嗓子冒煙的干渴,一面還得與主人一起做這枯燥的儀式,另一面又要微笑著裝成一副“渴漢之意不在茶”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