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梁集中標注的內容,有五項必注值及一項選注值,規(guī)定如下
(1)梁編號,該項為必注值
由梁類型代號、序號、跨數(shù)及有無懸挑代號組成。根據(jù)梁的受力狀態(tài)和節(jié)點構造的不同,將梁類型代號歸納為六種,見表10-3的規(guī)定。根據(jù)編號原則可知,如“kl2(2a)”表示的含義是:第2號框架梁,兩跨,一端有懸挑。
(2)截面尺寸,該項為必注值
當為等截面梁時,用b×h表示;當懸臂梁采用變截面高度時,用斜線分隔根部與端部的高度值,即b×h1/h2,h1為根部高度,h2為端部較小高度。
(3)梁箍筋包括鋼筋種類、級別、直徑、加密區(qū)與非加密區(qū)間距及肢數(shù),該項為必注值
箍筋加密區(qū)與非加密區(qū)的不同間距及肢數(shù)需用斜線分隔;當梁箍筋為同一種間距及肢數(shù)時,則不需用斜線;當加密區(qū)與非加密區(qū)的箍筋肢數(shù)相同時,則將肢數(shù)注寫一次;箍筋肢數(shù)應寫在括號內。
例如:“φ8@100(4)/150(2)”,表示箍筋為hpb235級鋼筋,直徑8 mm,加密區(qū)間距為100mm,四肢箍;非加密區(qū)間距為150mm,雙肢箍。
(4)梁上部通長筋或架立筋配置,該項為必注值
應根據(jù)結構受力要求及箍筋肢數(shù)等構造要求而定。當同排縱筋中既有通長筋又有架立筋時,應采用加號“+”將通長筋和架立筋相連。注寫時須將角部縱筋寫在加號的前面,架立筋寫在加號后面的括號內,以示不同直徑及與通長筋的區(qū)別。當全部采用架立筋時,則將其寫入括號內。
例如:“2φ22"表示用于雙肢箍;“2φ22+(4φ12)”表示用于六肢箍,其中2φ22為通長筋,括號內4φ12為架立筋。
(5)梁側面縱向構造鋼筋或受扭鋼筋配置,該項為必注值
當梁腹板高度hw≥450 mm時,需配置縱向構造鋼筋,所注規(guī)格與根數(shù)應符合規(guī)范規(guī)定。此項注寫值以大寫字母g打頭,注寫設置在梁兩個側面的總配筋值,且對稱配置。
例如:圖10-4中g4φ10,表示梁的兩個側面共配置4φ10的縱向構造鋼筋,每側各2φ10。
當梁側面需配置受扭縱向鋼筋時,此項注寫值以大寫字母n打頭,接續(xù)注寫配置在梁兩個側面的總配筋值,且對稱配置。受扭縱向鋼筋應滿足梁側面縱向構造鋼筋的間距要求,且不再重復配置縱向構造鋼筋。
例如:n6φ22,表示梁的兩個側面共配置6φ22的受扭縱向鋼筋,每側各配置3φ22。
(6)梁頂面標高高差,該項為選注值
梁頂面標高高差系指相對于該結構層樓面標高的高差值,有高差時,須將其寫入括號內,無高差時不注。一般情況下,需要注寫梁頂面高差的梁有:洗手間梁、樓梯平臺梁、樓梯平臺板邊梁等。
2. 梁原位標注的內容規(guī)定
(1)梁支座上部縱筋,應包含通長筋在內的所有縱筋
①當上部縱筋多于一排時,用斜線“/”將各排縱筋自上而下分開。如:梁支座上部縱筋注寫為6φ25 4/2,則表示上一排縱筋為4φ25,下一排縱筋為2φ25。
②當同排縱筋有兩種直徑時,用加號“+”將兩種直徑的縱筋相連,注寫時將角部縱筋在前。如:梁支座上部有四根縱筋,2φ22放在角部,2φ25放在中部,在梁支座上部應注寫為2φ22+2φ25。
③當梁中間支座兩邊的上部縱筋不同時,須在支座兩邊分別標注;當梁中間支座兩邊的上部縱筋相同時,可僅在支座的一邊標注配筋值,另一邊省去不注。
(2)梁下部縱筋
①當下部縱筋多于一排時,用斜線“/”將各排縱筋自上而下分開。如:梁下部縱筋注寫為6φ25 2/4,則表示上一排縱筋為2φ25,下一排縱筋為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②當同排縱筋有兩種直徑時,用加號“+”將兩種直徑的縱筋相連,注寫時角筋寫在前面。如:梁下部縱筋注寫為2φ25+2φ22,表示2φ25放在角部,2φ22放在中部。
③當梁下部縱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時,將梁支座下部縱筋減少的數(shù)量寫在括號內。
例如:下部縱筋注寫為6φ25 2(-2)/4,表示上一排縱筋為2φ25,且不伸入支座;下一排縱筋為4φ25,全部伸人支座。又如:梁下部縱筋注寫為2φ25+3φ22(-3)/5φ25,則表示上一排縱筋為2φ25和3φ22,其中3φ22不伸入支座;下一排縱筋為5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④附加箍筋和吊筋可直接畫在平面圖中的主梁上,用線引注總配筋值 (附加箍筋的肢數(shù)注在括號內) 。當多數(shù)附加箍筋或吊筋相同時,可在施工圖中統(tǒng)一注明,少數(shù)不同值,再原位標注。
⑤井字梁一般由非框架梁組成,井字梁編號時,無論幾根同類梁相交,均應作為一跨處理,井字梁相交的交點處不作為支座,如需設置附加箍筋時,應在平面圖上說明。柱上的框架梁作為井字梁的支座,此時的井字梁可用單粗虛線表示(當井字梁高出板面時可用單粗實線表示);作為其支座的框架柱上梁可采用雙細虛線表示(當梁高出板面時可用雙細實線表示)以便區(qū)分。
⑥其他:當在梁上集中標注的內容如:截面尺寸、箍筋、通長筋、架立筋、梁側構造筋、受扭筋或梁頂面高差等,不適用某跨或某懸挑部分時,則將其不同數(shù)值原位標注在該跨或該懸挑部位,施工時應按原位標注數(shù)值取用。
附:梁平標注
【箍筋表示方法】
⑴ φ10@100/200(2) 表示箍筋為φ10 ,加密區(qū)間距100,非加密區(qū)間距200,全為雙肢箍。
⑵ φ10@100/200(4) 表示箍筋為φ10 ,加密區(qū)間距100,非加密區(qū)間距200,全為四肢箍。
⑶ φ8@200(2) 表示箍筋為φ8,間距為200,雙肢箍。
⑷ φ8@100(4)/150(2) 表示箍筋為φ8,加密區(qū)間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區(qū)間距150,雙肢箍。
(5)l φ8@100/200 l 表示螺旋箍筋
【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時表示方法】
⑴ 3φ22,3φ20 表示上部鋼筋為3φ22, 下部鋼筋為3φ20。
⑵ 2φ12,3φ18 表示上部鋼筋為2φ12, 下部鋼筋為3φ18。
⑶ 4φ25,4φ25 表示上部鋼筋為4φ25, 下部鋼筋為4φ25。
⑷ 3φ25,5φ25 表示上部鋼筋為3φ25, 下部鋼筋為5φ25。
【梁上部鋼筋表示方法(標在梁上支座處)】
⑴ 2φ20 表示兩根φ20 的鋼筋,通長布置,用于雙肢箍。
⑵ 2φ22+(4φ12) 表示2φ22 為通長,4φ12 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 6φ25 4/2 表示上部鋼筋上排為4φ25,下排為2φ25。
⑷ 2φ22+ 2φ22 表示只有一排鋼筋,兩根在角部,兩根在中部,均勻布置。
【梁腰中鋼筋表示方法】
⑴ g2φ12 表示梁兩側的構造鋼筋,每側一根φ12。
⑵ g4φ14 表示梁兩側的構造鋼筋,每側兩根φ14。
⑶ n2φ22 表示梁兩側的抗扭鋼筋,每側一根φ22。
⑷ n4φ18 表示梁兩側的抗扭鋼筋,每側兩根φ18。
【梁下部鋼筋表示方法(標在梁的下部)】
⑴ 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內。
⑵ 6φ25 2/4 表示有兩排鋼筋,上排筋為2φ25,下排筋4φ25。
⑶ 6φ25 (-2 )/4 表示有兩排鋼筋,上排筋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 2φ25 + 3φ22(-3)/ 5φ25 表示有兩排筋,上排筋為5 根。2φ25 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下排筋5φ25,通長布置
b(bottom)表示梁底部鋼筋或下部通長鋼筋。
t(top)表示梁頂部鋼筋或上部通長鋼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