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服

發(fā)布時間:2024-02-29
一 官服:古代官員在正式場合的著裝.
古代官服的顏色
官服分顏色從唐朝開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wù)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吏,亦不拘品級,都穿緋袍。這種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廢除,只在帽頂及補(bǔ)服上分別品級。清代官服原則上都是藍(lán)色,只在慶典時可用絳色;外褂在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改用黑色。
隋統(tǒng)一全國,一方面推行漢族已經(jīng)形成的的服飾制度,另一方面也難以擺脫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隋煬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將相各服其服。下令不準(zhǔn)百姓服黃色衣裳,從此黃色也了皇帝專用的服色。唐代衣冠服飾承上啟下,博采眾長,是中國古代服飾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時期。由于當(dāng)時絲織業(yè)的發(fā)達(dá),審美觀念的獨(dú)特,所以當(dāng)時官服質(zhì)地款式更加講究,幞頭形制富于變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頗為流行,女服色彩艷麗。五代十國享祚日淺,服飾大體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變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漸趨繁縟,也曾經(jīng)多次修改。但與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創(chuàng)新,色調(diào)趨于單一,有向質(zhì)樸、潔凈、自然方向傾斜的趨勢。男子上身以圓領(lǐng)長袍為主,以季節(jié)不同而服涼衫、紫衫、毛衫、葛衫、鶴氅等。宋代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穿襖、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褲。其面料為羅、紗、錦、縷、毅、絹。尤其是裙子頗具風(fēng)格,其質(zhì)地多見羅紗,顏色中以石榴花的紅色最注目。褶裥裙也是當(dāng)時裙子中有特點(diǎn)的一種,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貴族婦女著裙的褶裥更多。南宋時期,“服飾亂?!?,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guān)統(tǒng)治中原的時代。其服飾既襲漢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飾仿照先秦時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飾則仍是披發(fā)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發(fā)為蒙古族裝束。蒙古族的衣冠,以頭戴帽笠為主,男子多戴耳環(huán)。然至元大德年間以后。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認(rèn)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后,先是禁胡服,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飾、內(nèi)臣服飾,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樣制、等級、穿著禮儀真可謂繁縟。一般男子服飾,以袍衫為主,形制多樣,儒生文士則以襕衫、直裰為常衣。婦女服飾主要有袍衫、襖、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清代官服以頂戴花翎顯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并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后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fēng)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fēng)氣,也于此時在達(dá)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云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古代帝王官服
5000年的服飾花色繁多,變化萬千,數(shù)不勝數(shù),應(yīng)從哪里說起呢?我們就從在中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成為貫穿數(shù)千年來禮儀制度主要成分的帝王官員禮服談起。
商周時期的禮服,代表當(dāng)時最高級的服飾式樣。衣服有長及足部的長袍,也有分為兩截的上衣下裳。衣,一般是窄袖、緊口、領(lǐng)子緣有寬邊,以對襟為主,也有偏衽的式樣。裳是長齊小腿的裙子。腰間束帶。腹前懸掛一塊長方形的"黼黻"。當(dāng)時沒有褲子。只在小腿上纏繞裹腿,古人叫作"行滕",或"邪幅"。腳上穿各種質(zhì)料制的鞋子。頭上戴的,是貴族男子專用的冕、冠、弁等"頭衣"。
在寒冷的冬天,人們要加穿各種獸皮制成的皮裘。貴族的禮服大多是狐皮裘袍,特別是白色的狐裘,極為珍貴。貴族們?yōu)轱@示禮儀,就在毛裘外面罩上絲織的錦衣,叫作"裼"。有時在裼衣上還可以再加上一層外衣,叫作正服,這是在重大禮儀中穿的禮服外衣。 西周宗法禮儀制度的形成,不但確定了尊卑上下各個等級的不同服裝式樣。而且要求隨著不同的禮儀換用不同的服飾。
周代的帝王禮服由袞、冕、黻、帶、裳、幅、舄、衡等服飾組成。袞,是繪制上或刺繡有各種圖案的彩色上衣。冕,是帝王戴的頂上有平版的冠帽。黻,又叫蔽膝,是腹前懸掛的長方形織物。帶,指用皮革制作或絲線編織的腰帶。裳,是下身穿的長裙。幅,又叫邪幅是纏在腿上的布帶。舄,是金線和紅線編織的厚底鞋。衡,是用來固定冠冕的頭飾。
帝王禮服的裝飾品和專用花紋,大概也是從周代開始有了具體規(guī)定。帝王的服裝花紋共分成12種。如有龍紋、山紋、華蟲紋、宗彝紋、藻紋、火紋、粉米紋、黼紋、黻紋。這些花紋,只有在天子的服裝上才會全部出現(xiàn)。諸侯們只能使用龍以下的紋樣,士用藻紋與火紋。大夫的服裝上可加上粉米紋。
經(jīng)過動蕩不安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后,廢除了原有的六種冕服,僅留下一種黑色的玄冕供祭祀時使用。因為秦人根據(jù)五行學(xué)說認(rèn)定自己符合水德,水與黑色配合,所以秦代尚黑,從帝王到平民都穿用黑色服裝。秦始皇對舊禮制進(jìn)行了徹底破壞,使得到了漢代初年仍沒有統(tǒng)一的禮服、制服。
西漢的官服,只不過是一種長袍而已。而且是一年到頭都穿黑色的袍服。官服相同,只能靠冠帽來區(qū)分官職的不同和高下。不同的官員佩帶的冠不同。加上自周代開始,官員們就要佩帶綬帶。這種官綬制度在漢代被嚴(yán)格執(zhí)行著。
魏晉南北朝時期,帝王百官的禮服官服基本上沿襲漢代的式樣,直至隋唐時期才有了一個重大改變。隋唐的帝王官員禮服制度也是十分完備的,形成了個等級森嚴(yán)的等級制度。 隋開皇年間改革了北周的冕服形式后將它定型,唐代則因循了隋代的定制。唐武德四年,頒布衣服詔,規(guī)定了皇帝的服裝共12種,其中冕服依照周制定為6種。群臣的禮服有10種。大臣們穿禮服時,除冕以外,還使用其它4種冠服。這些冕服只在盛大的典禮中穿。在其它的日子里,皇帝百官都另外穿統(tǒng)一規(guī)定的朝服、公服及常服。朝服,是朝見時穿的服裝,只限七品以上的官員穿用。公服又叫省服,它與朝服基本相同,但更為簡便一些。常服以襕衫為主,是一種圓領(lǐng)窄袖,左右開衩的長袍。
在隋代末年,隋煬帝下令用顏色來區(qū)分官員和平民的衣著,限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員分別用紅、綠兩色,小吏們用青色,平民用白色,屠夫商人只許穿黑色衣服,士兵穿黃袍。
宋朝統(tǒng)一全國后,在宋太祖建隆二年,頒布了新的服飾制度。宋代的官服仍分為祭服、朝服和常服三種。祭服維持唐代的式樣,但各種的等級略有降低。宋初,朝服的式樣仍與唐代朝服相同,僅將進(jìn)賢冠的梁數(shù)做了改變,由二梁開始,直至五梁。到元豐二年,宋神宗廢除了隋唐以來依照官員品級確定冠綬的規(guī)定改由官員職位決定服飾,共分為七等冠綬。 從宋代開始,官員穿朝服,必定在脖子上套一個上圓下方的飾物,叫作方心圓領(lǐng)。宋代的常服繼承了唐代的衣式,并和唐代一樣,常服靠顏色來區(qū)別品級。 宋代官服中變化最大的是頭的幞頭。唐代的軟幞頭在宋代變成了硬胎硬腳的一種帽子,有了固定的形狀。胎架用鐵絲和竹篾制成,外面罩漆紗。官員最常戴的是直腳幞頭,腦后有兩根直尺一樣的腳,水平伸出。開始較短,后來越伸越長,甚至有一丈長。至于低級吏員和皂隸,服裝較為簡單,衣裾較短,衣袖較窄,戴的多是腳向上彎起的交腳幞頭。
遼國在北方與北宋并峙,所以遼國的官員服制就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遼代官員分南北兩班,太后和北班契丹大臣們穿用契丹本族的服飾,而國王和南班漢族大臣們使用漢服,就是沿循唐代官服制度的后晉服式。它由圓領(lǐng)長袍、玉帶和褲、靴所組成。
繼遼國之后在北方興起的金國,自天眷三年正式宣布冠服制度。這種制度較多吸收了唐宋時代漢族帝王官員服飾的特點(diǎn),只是比較簡單一些?;实鄣募漓攵Y服采用通天冠、絳紗袍;朝服是淡黃袍,腰束烏犀帶。官員們的朝服為紅色大袖羅衣、紅羅裙、戴進(jìn)賢冠;公服采用襕衫。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建立了元朝。在元代中葉,元仁宗在保持蒙古人固有衣冠的基礎(chǔ)上,下令中書省規(guī)定服色等級,嚴(yán)格了衣冠服飾制度。在唐宋官服式樣的基礎(chǔ)上確定了和它們大致相似的冕服、朝服、公服。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帝王官員的服飾制度達(dá)到了最完備、最繁縟的地步。帝王服裝上增加了團(tuán)龍紋,這是明代才開始形成的禮儀制度。龍紋成了帝王的專用徽記。這種繡龍的帝王常服,是明代皇帝最常穿的服裝,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的。除了織有金盤龍紋的圓領(lǐng)窄袖黃袍外,還有折角向上巾,玉帶和皮靴幾種成分。明世宗嘉靖七年,曾經(jīng)規(guī)定了一種皇帝的新常服,叫燕弁服,由烏紗弁帽、玄色袍、玉帶和白襪黑履組成。明代給每級官員都設(shè)計了一種動物圖案作標(biāo)志,把它繡在兩塊正方形的綿緞上,官員常服的前胸后背各綴一塊,這種就是補(bǔ)子,這種官服就叫補(bǔ)服。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規(guī)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襲唐宋朝服的式樣,外穿紅羅上衣、下裳和蔽膝,內(nèi)穿白紗單衣,足登白襪黑履,腰束革帶和佩綬,頭戴有梁冠。官員的等級通過冠的梁數(shù)和綬帶的不同紋飾表示。明代官員們在重大朝會的場合要穿公服。公服由展腳硬幞頭和盤領(lǐng)寬袖長袍組成。袍服的顏色根據(jù)官品而定。
由東北關(guān)外的女真民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專制王朝。清朝的官服突出了滿族的民族特色,徹底改變了延續(xù)幾千年的漢族官服面貌。這些服式的滿族特色突出表現(xiàn)在冠帽、馬蹄袖、袍褂和長褲上。
清代官員的禮帽十分特殊,就是人們很熟悉的拖著羽毛長翎的圓頂大帽。它分為兩種:一種是從8月戴到來年2月,叫暖帽,另一種在3月至8月戴 ,叫作涼帽。暖帽為圓形,中間圓頂,周邊有一道寬折檐,用黑色的呢料、絨布或綢緞制成。帽檐是貂皮、海龍皮、狐皮等名貴皮料做成。帽子頂上綴有紅色的帽緯,中央裝著頂珠。頂珠用寶石、珊瑚、金、銀等制作,是區(qū)分官品高下的重要標(biāo)志。涼帽是一個圓錐體的笠帽,用玉草或藤絲、竹絲編成。外面罩上羅紗,綴有紅色帽幃,加有頂珠?;实鄣拿弊幼顬槿A貴,有3層帽頂,上面嵌有金龍。冠頂用金絲嵌制,上鑲4條金龍,每條龍都口銜寶珠,冠頂中央嵌1顆大珍珠,周圍也嵌有珍珠寶石。 馬蹄袖,本名"箭袖",是武士射箭時擋在手部的防護(hù)衣物。外形酷似一只馬蹄。它裝在清人常穿的開衩箭衣袖口上,平時可以翻起,行禮時放下來蓋住手。它是清人特別看重的滿族民族服飾。
滿族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它與漢族袍服明顯不同,上身緊窄貼身,袖子較細(xì)瘦,下身的前后左右開衩,這也是有等級限制的?;适遗圩娱_四衩,官員百姓的袍褂只許在前后開兩衩。袍子均為圓領(lǐng),右衽?;实鄣亩Y服袍子用明黃色,繡有龍紋。官員和命婦們穿繡有蟒紋的袍子。
在袍服外面加穿外褂,是滿族服裝的一大特征。外褂比袍子短,一般是對襟、圓領(lǐng)、袖子較寬松,袖口平齊。馬褂是一種非常短小的外褂,長不及腰,袖子不過肘部。對襟馬褂也經(jīng)常被當(dāng)作宮中禮服穿用。黃色的馬褂最為尊貴。與馬褂相近的還有馬甲,這也是由騎射生活決定的衣服式樣。馬甲沒有袖子,主要貼穿,用以保暖,后來逐漸成了外衣。
清代的官服
文官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鷴,六品鸕鶿,七品鴻漱,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武官為: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
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
二 官服,游戲公司開設(shè)的合法服務(wù)器.相對與私服而言.
上一個:訂立勞動合同應(yīng)注意什么
下一個:怎么升級windows10(筆者教你怎么升級win10)

特色花卉市場
111F 50V NPO 0603電容型號推薦
181207J0201T4E貼片電阻
進(jìn)pe藍(lán)屏代碼0x00000a5(進(jìn)入pe藍(lán)屏0x000000a5)
樓宇對講是開啟智能家居大門的金鑰匙
盜用商標(biāo)違反什么刑法
騰訊云服務(wù)器租一年多少錢
常見氧氣報警器報警范圍是多少?
如何使用激活工具激活office(如何使用激活工具激活office2016)
m2固態(tài)是磁盤1,請問剛裝電腦M2固態(tài)和一個機(jī)械裝系統(tǒng)時M2固態(tài)是磁盤0還是磁盤
十八禁 网站在线观看免费视频_2020av天堂网_一 级 黄 色 片免费网站_绝顶高潮合集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