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茶道的朋友總以為泡茶很簡單只要把茶放進杯子中,再向放有茶的杯子中到入水就可以了。其實泡茶并非那么簡單。學習泡茶的要素我們總結為兩點:物性與悟性。物性主要包括各類茶的知識和泡茶手法等;悟性則是指對茶深入的認知和針對每類茶沖泡的領悟。想要成為一名泡茶的高手就要經(jīng)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敢泡到不敢泡
無論是對茶一無所知的白丁還是老茶客,第一次坐在茶桌后面親手泡茶時,多少都會有緊張和不知所措。這時只要做到勇敢、堅定、沉著,以無所畏懼的精神堅持將茶泡完。如果沒有因此留下強烈的心理陰影的話(常見是燙到自己,還曾有過某位同學因燙到手后立即把滿是滾燙茶湯的蓋碗直接向前扔出去的情況,幸虧對面沒人,不然后果很嚴重),那么恭喜,你已經(jīng)正式踏上了學習泡茶的第一步。
之后學人要做的是大量的沖泡練習和急需的茶相關基礎知識的補充。什么是急需的茶相關知識呢?
比如常見茶葉的基礎知識(產(chǎn)地、工藝、特點等),茶葉的沖泡手法與要點,相關的茶文化(茶的起源發(fā)展、故事傳說等)。通過對這些知識的學習,多方面積累對茶葉的了解,在內心中建立起一個“茶“——一個你所認知的“茶”。盡管開始時很模糊很單薄,但這就是將來領悟的基礎。
另外茶葉的沖泡練習是每日必須的,而且是需要一定量的(每日認真泡三泡茶以上為好)。這樣一方面是熟悉茶具的使用、熟練基本泡茶手法,另一方是盡可能快地把學到的各種知識運用到泡茶當中去(此點很重要,嚴重關系到學人進步的速度)。
在這個階段,泡茶的心理重點在于一個“敢”字,最大的忌諱就是猶猶豫豫、欲泡還休。缺乏自信、心里沒底不但很容易造成沖泡過程中的失誤(輕者打碎茶具,重則燙傷肢體,甚至直接導致泡茶學習的終止),而且會使茶湯的不良刺激加重(尤其是澀味,重者會刺激腸胃)。
一段時間以后,學人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越來越不敢泡茶了。原因很簡單,隨著知識的豐富,學人在泡茶時發(fā)現(xiàn)需要把握和注意的事情太多,自己往往會因瞻前顧后而丟三落四。沒有關系,這不過是個學習過程中常見的狀態(tài),只要繼續(xù)努力,當你再次回到敢(充滿自信的)泡時,就是進入第二階段的時刻。
同樣在這個階段,不少學人還會發(fā)生人品爆發(fā)的情況:突然把一泡茶泡得出類拔萃(自己都莫名其妙)!結果是當時場面很強大(強大到此學人不知道要多長時間后才能再次達到),但過后基本不能重復(完全沒有穩(wěn)定性,還連帶多日泡茶無趣)。這是因為初學泡茶者心里條條框框少,當他(她)在泡茶時無意識地把所有該做的全部正確、流利做到位,再加之專注認真少有雜念(泡茶不很熟練時多會如此),于是進入某種狀態(tài),超水平發(fā)揮了一把。此刻千萬注意,一是不要毫無理性的將這種狀態(tài)當作樣板,二是要盡量清楚地記住整個泡茶過程和狀態(tài),并且仔細分析總結經(jīng)驗,這很可能就是學人將來泡茶水平飛躍的起點。
第二階段:會泡到不會泡
上面說到學人從敢泡到不敢泡,再回歸到敢泡時,就是進入第二階段的時刻。無它,學人這時已經(jīng)比較清楚地了解了常見茶的知識特點和沖泡要點要求,可以熟練的沖泡這些茶而基本不發(fā)生錯誤(自覺而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那么對學人此刻的狀態(tài)更貼切的說法應該是:會泡。
達到這個標準的學人已經(jīng)成為一名合格的泡茶者,之后學習的重點將是增長見識,豐滿自心中建立的那個“茶”。顯然此時閉門造車遠遠不能滿足成長的需求,學人當多尋茶友或去茶葉集散地,與人交流經(jīng)驗與心得,擴展茶葉知識面,增長見聞。有條件的學人還可去茶葉產(chǎn)地游學。而泡茶則不再需要那么高強度的習練,基本上每日一泡即可。但練習的重點要從基本手法訓練轉變?yōu)槎喾N類手法的熟悉掌握(使用不同沖泡手法達到所需求的茶湯滋味)。
各類沖泡手法有些是可以從專業(yè)書籍上了解到的,但更多的來源于其他泡茶者。此時需要學人找機會多喝他人所泡的茶,仔細觀察沖泡手法與茶湯滋味的關聯(lián),總結后再將此類經(jīng)驗運用到自己泡茶當中去。
隨著泡茶的深入,當學人泡茶足夠多、所有技巧的運用已然熟練時,泡茶水平的一次飛躍即將來臨,而其中的關鍵就是——感覺。有感覺的泡茶和生搬硬套的泡茶有著極大的差別,感覺就像是催化劑,使茶湯變得鮮活豐滿而且恰到好處(均衡),也使得泡茶過程更加有趣味。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講,感覺來源于經(jīng)驗的積累與升華,而且經(jīng)常是在那么不經(jīng)意間不期而至:或是在賞茶時,或是聞杯蓋、看葉底時——心中猛地會蹦出一句感慨:我認識你!之后就如兩個重逢后的老友,滿是默契與歡愉。
如果學人有著早期“人品爆發(fā)”的深刻記憶,就會發(fā)現(xiàn)二者其實本質上沒有太大差別,雖然感受上和導致的結果完全不同。前者是特殊情況下無意識的被動出現(xiàn),不可重復;后者則是經(jīng)驗積累后的飛躍,完全可掌握。盡管泡茶的感覺是這個階段的重點,但決不能將感覺作為依賴。感覺這個東西從來是不為個人意志所轉移的,有時強有時弱,有時甚至完全不對。只有以堅實的泡茶基本功為依托,“感覺”才是畫龍點睛的一筆,不然那終究是空中樓閣,隨時都會坍塌。
當學人終于將泡茶感覺運用熟練時,問題又出現(xiàn)了:已經(jīng)習慣存在的“感覺”又突然杳無蹤影了。無論學人此刻有多么的無所適從,堅持下去,堅持對茶的學習和沖泡,堅持到心中建立的那個“茶”的徹底完善,堅持到那個領悟——領悟到所有學習掌握的關于茶的方方面面只不過是學人心中的那個茶的投影,領悟到其實茶可以很簡單。
第三階段:建立自我風格
領悟意味著學人對泡茶感覺的徹底征服,也意味著學人進入了第三階段,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泡茶者。到達第三階段的學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泡茶不再需要刻意的套路,信手拈來,茶湯中有著明確的個人風格。其實這種個人風格并不是在這個階段才突然形成的,它源于幾個方面:一是個人對茶香氣(表現(xiàn)形式)滋味的偏好;二是沖泡習慣(每個人的沖泡手法都有差異);三是個人對茶的認知。
這三方面從學人習茶之初就已存在,而且隨著學人成長而在不斷變化,直到標志著進入第三階段的那個領悟后才徹底定型(成熟完善),而且在相當漫長的時間中不會出現(xiàn)很明顯的改變。但這并不是說學習泡茶到此就結束了,盡人皆知學無止境,不過后面的內容已經(jīng)遠遠超越單純的泡茶了,不是本文所探討的內容。
總之學習泡茶的三個階段介紹完了,越到后面越發(fā)現(xiàn)有些不知所云。沒關系,再扯回到正題。單純從泡茶來講:第一階段是練手為主、動腦為輔;第二階段是動腦為主、修心為輔;第三階段則主要是修心層面了。后面的內容就是從練手、動腦和修心的技術層面來解讀茶葉沖泡的技巧。